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苏中友谊之花永不凋谢

——苏丹杂技团举办“武汉加油”专场演出

2020年03月07日08:29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1971年第一批老学员与马新民大使合影
1971年第一批老学员与马新民大使合影

人民网喀土穆3月6日电(记者 苏 航)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战役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远在万里之遥的非洲苏丹,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通过电视、网络时刻关注着武汉疫情的发展变化,为抗击疫情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为武汉人民面对困难伤心落泪。他们,就是在武汉杂技团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苏丹杂技团的演员们。近日,苏丹杂技团在首都喀土穆举办“武汉加油”专场爱心演出,表达对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的支持,中国驻苏丹大使马新民受邀出席。

“见证历史的苏中友谊之花”

“中国是我的第二个祖国,武汉是我在中国的家!”苏丹杂技团团长穆达维是第一批前往武汉参加杂技培训的学员,大家都亲切的叫他老穆。时隔四十多年,老穆仍然操着有些生疏的中文对记者激动的介绍。

苏丹杂技团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在武汉杂技团全力配合下一手建立起来的。苏丹共和国前总统加法尔·穆罕默德·尼迈里于1970年第一次访问中国。访问期间,尼迈里总统欣赏了中国杂技团的一场高水平的杂技演出,深受震撼。于是,培养一支苏丹人民自己的杂技团,成为了他的心中的一大愿望。随后,尼迈里总统对中方提出了合作建立一支杂技团的要求,并签署了相关协议。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中国政府指派武汉杂技团于1970年末派出了一批杂技专家和教练访问苏丹,选拔适合学习杂技的儿童,以推动此项合作协议落实。当时,上百名苏丹儿童参加了技巧选拔和身体素质测试。最后,共计50名儿童入选,参加杂技和中国民乐训练。

1971年,这50名儿童随教练来到中国,在武汉杂技团训练、学习,其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6岁。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武汉杂技团的老师们不辞辛苦的教导下,这些学员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学业,完整学会了22个表演节目。在此期间这些孩子与武汉杂技团的教练、老师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至今仍难以忘怀。第一批学员学成回国后,1974年,苏丹杂技团正式成立,这是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第一个杂技团,声名远播各个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苏丹杂技团跟随苏丹领导人先后出访数十个国家进行表演,成为了苏丹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自1971年起,中国共为苏丹培训了6批共107名杂技团演员,至今仍活跃在苏丹和阿拉伯国家的舞台上。“苏丹杂技团被苏丹人民称为‘苏中友谊之花’,见证了苏丹和中国60年的深厚友谊。”老穆向记者讲道。

“爸爸妈妈,你们要加油!”

“虽然在中国只有不到3年时间,但是武汉杂技团的老师们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孩子照顾,我们也很自然的称呼他们爸爸妈妈,他们在我们心中和在苏丹的亲生父母有着同样的地位。”老穆动情的讲道。

由于苏丹国内政局变化等原因,中苏杂技团学员培训计划从90年代初被迫中断,老穆等老团员们与中国的“爸爸妈妈”们也逐渐失去了联系。但是时光的流逝并没有冲淡他们之间血浓于水的感情,对中国亲人的思念也一刻没有减弱。2019年,老穆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登上央视《等着我》栏目的舞台,通过央视协助,寻找当年指导他的李玉泰老师,在节目中回忆当年的点点滴滴,真挚的感情令人动容。遗憾的是,李玉泰老师已经故去,老穆见到了他的儿子李丹,“正是为了纪念和苏丹人民的这一段不解之缘,父亲给我取了一个丹字。”李丹在节目中讲道。

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后,苏丹杂技团所有在中国培训过的团员心急如焚,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密切关注疫情在武汉和中国其他省市的发展变化,为在武汉的“爸爸妈妈”和全体中国人民祈祷。

“我看到了武汉大街上现在空无一人的景象,他们承受了很大的痛苦,我每次看到这样消息都感到十分悲伤。”同为第一批赴中国培训的赛勒沃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时,数度哽咽落泪。“疫情过去后,我一定会第一时间前往中国看望我的老师和朋友。”

“我现在每隔两三天就要通过微信与中国的‘爸爸妈妈’和朋友们联系,确保他们平安。虽然现在中国面临考验,但我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击败病毒,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中国加油、武汉加油!”老穆讲道

目前,苏丹国内经济情况持续恶化,全国范围内出现严重“油荒”,无法满足汽油、柴油的供应,公共交通几近瘫痪。但听说杂技团要举办为中国、为武汉加油的演出,分散居住在喀土穆各地甚至其他城市的团员都想方设法赶来参加。特别是1971年第一批老团员,除去已经去世和离开苏丹的,35名仍然健在的老团员全部赶来,尽自己所能表达对中国的支持。

马新民大使在演出后与全体演职人员合影留念,并向他们以特殊方式向万里之外的中国和武汉加油鼓劲表达谢意。他讲道,苏丹杂技团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喝着长江水、在武汉人民乳汁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苏丹杂技团与武汉有着“血浓于水”的历史渊源,是中苏友谊的光荣传承者,长期以来为中苏友好合作作出积极贡献。希望你们继续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防疫抗疫,多向苏丹社会各界介绍疫情真相,帮助苏丹人民理性客观看待疫情,反对和澄清不实信息和谣言,不断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和中苏文化交流作出新贡献。

“我的孩子,也要做苏中友谊的传承者。”

杂技演员的艺术生命是有限的,老穆和前几批在中国培训的杂技演员由于年岁已高,逐渐淡出了杂技表演的舞台,转而成为了杂技团的管理者和教练。他们也曾一度有过后继无人的担忧,但好在2000年,中国和苏丹政府重启了对苏丹杂技团演员的培训项目。一批批年轻的苏丹杂技演员再次来到中国,在河南郑州、濮阳杂技团和河北吴桥杂技团继续接受培训,已经学成回国的年轻演员,现在成了苏丹杂技团新的骨干,保护这朵“苏中友谊之花”继续盛开,永不凋谢。

“我的孩子目前在中国学中文,他以后也会成为苏中友谊新的传承者。”老穆自豪的向记者讲道。老穆的儿子穆斯塔法受其影响从小收到中国文化的熏陶,2017年,穆斯塔法受孔子学院奖学金资助,前往天津师范大学学习中文。他向记者介绍,受疫情影响,按照学校统一安排他现在不能返回中国。但学校通过网上授课,并没有影响学习。毕业后,穆斯塔法计划返回苏丹开一所中文学校,让跟多的苏丹年轻人有机会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将历久弥坚的苏中传统友谊继续传承下去。

(责编:于洋、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