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国际观察:国际变局中的世界与中国

——第六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者50人论坛”综述

2018年12月20日14:41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者50人论坛”日前在京举行。论坛以“变动中的世界与中国”为主题,与会学者围绕“国际体系新变化”、“大国战略新态势”、“热点问题新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举措”四个议题发言并讨论。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国台湾研究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外交学院等单位50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于军教授、高祖贵教授出席论坛。于军教授代表刘建飞院长致开幕词。

国际体系新变化: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挑战

与会学者认为,围绕军控、核不扩散问题的力量对比与重组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贸易、金融、能源、环境治理体系也出现新变化,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任樊吉社研究员阐述了国际军控体系现状、国际核秩序建构的原因及面临挑战:一是美国和俄罗斯双边军控陷入僵局;二是有核国家内部出现纷争;三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对大国关系产生冲击;四是无核国家对有核国家逐渐丧失耐心且内部也出现纷争;五是印度、巴基斯坦等事实核国家间的较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军控与安全研究所副所长郭晓兵研究员认为,国际军控体系正处于一个大转变时代。核裁军进入激烈的大国博弈期,原有军控体系正在崩溃,核不扩散正进入平台期。美国核政策调整是在美总体战略保持平衡的情况下进行的局部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大国竞争明显上升,国家间的安全困境加剧,地区核冲突风险上升,科技发展推动新军事革命发展,整个核军控体系面临冲击。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洪俊杰教授认为,国际经贸形势和体系面临二战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包括三种斗争和两个角力场。三种斗争即利益之争、战略之争和战略之争。两个角力场则是中美经贸纠纷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改革与现代化问题。WTO的改革与现代化是趋势,中国应当支持WTO的改革与现代化,在WTO改革问题上阐述包括自由、公平、民主、包容、普惠等在内的原则,让WTO朝着正确的轨道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文洋副教授认为,由于美国对WTO前所未有的消极态度和WTO争端解决机制濒临瘫痪,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挑战;区域贸易体系正在重组,区域贸易协定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如果WTO的现状再持续下去,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可能会更受欢迎。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建奇教授认为二战结束至今,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货币,美国在全球金融治理机制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主导国际金融体系的格局基本没有出现变化。新兴经济体要求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增多,但金融体系能否变革取决于市场,取决于金融体系背后国家综合实力的博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教授回顾了历史上世界面临的大变局,认为变局带来不确定性的同时也会带来机遇,在大变局下我们应戒骄戒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肖河副研究员认为特朗普主义的显著特征是推进资本的跨国流动,塑造没有任何壁垒的自由贸易,反对的是以欧盟为代表的跨国多边管制,而非资本和商品流动本身,特朗普不是反全球化,而是要推行一种替代性全球化。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惠春琳副教授在谈及国际能源体系时指出,能源的可靠性与可持续性受到威胁,能源市场、能源格局和能源体系与地缘政治的关系更为复杂和严峻。能源安全格局发生很大变化甚至是逆转:一是委内瑞拉危机、美国对伊朗制裁对能源供应构成一定的威胁;二是陆上能源通道的博弈由来已久,海上能源通道受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共同影响;三是能源价格忽高忽低对产油国、能源消费国和国际能源整体安全而言都不利;四是去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率上升,与气候变化所要达成的目标渐行渐远;五是能源市场和体系中话语权构建发生大逆转。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周绍雪副教授指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对各国都有影响,气候变化、海洋、生物多样性相互影响,全球环境治理问题具有较大国际合作空间。她认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有两方面变化:一是气候治理与生物多样性、海洋等其他全球环境问题协同应对;二是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中国提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了全球环境协同治理的平台,也为中国全球环境治理领导力提升提供了试验场。在美国退群、全球环境治理领导力缺失的情况下,全球环境治理将走向协同,呈现多中心治理局面,中国和印度、加拿大、欧盟等将发挥共同引领作用。

大国战略新态势:中国周边环境面临两大转型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俄罗斯、欧盟、日本对外战略新变化、中国周边外交新特征以及美国印太战略的内涵与动向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

外交学院院长助理高飞教授指出,俄罗斯外交的新变化为:一是俄外交仍面临着巨大国际压力,西方对俄制裁已常态化;二是俄在国际压力之下被迫转向东方,对中国和东南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提高;三是俄通过主办世界杯和东方经济论坛注重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建设;四是俄外交出现明显的务实化倾向,一方面对美外交采用两手,另一方面是俄重视国际体系建设,俄式韬光养晦正在兴起。在中美俄三边关系中,俄罗斯是大国但非核心,最好的选择就是中俄结伴而不结盟,中美可以摩擦但不能对抗。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金玲研究员表示,欧盟认为目前多边国际秩序受到多方面威胁,难以应对传统和新型挑战,需要推动改革以维护多边主义规则基础上的秩序。如果多边秩序失灵,欧盟将推动灵活、务实的意愿联盟构建,原则是要有自己的利益和行动能力。欧洲的战略自主意愿在增强,有限的行动能力在提升,但其战略自主性也面临挑战,抛开美国构建欧洲主导或推动的秩序难度很大。欧盟认为中美对抗的可能性大,短期能从中渔利,但中美完全走向对抗对其不利。中欧在当前形势下有合作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政治室主任吴怀中研究员认为,谋求战略自主是今年日本对外战略的最大特色,一是在战略顶层构架层面要维护对其有利的国际秩序和格局;二是在宏观地缘外交方面要推动印太战略构想,打造后“亚太再平衡”的地区秩序;三是在大国关系和地缘上推动日中协调,在中美之间实现微妙的平衡。日本谋求战略自主以及相应的政策调整,导致地区乃至全球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个与以往不太一样的“新日本”,给地缘政治经济带来较为复杂的影响。我们对这种变化是要积极引导,趋利避害。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所副所长韩爱勇副教授认为,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周边外交的明显特征就是被动性应付在减少,塑造周边环境的能力在上升。中国周边环境面临两大转型,一是中美差距急剧缩小,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实力差距急剧拉大,中国崛起改变了地区力量格局,但面临的压力同步上升;二是周边国家多面临经济、社会、政治、现代化转型,可能带来地区局势动荡和跨境资源争夺,给中国发展带来挑战。中国能否以自己发展探索出廉价、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是中国对全人类的重大贡献,也是对周边地区最具吸引力之处。

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旭副教授认为美国的印太战略缺乏具体政策内容表述,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美日印澳合作机制也缺乏实质性合作。美国印太概念目标仍是遏制中国,变化的是突出了印度在整个印太地区的作用。大国博弈下南亚地区国家双边关系受到双边或者多边的影响因素明显上升,核心还是传统的双边地缘政治矛盾,南亚地区国家外交政策的两面性特点明显上升。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思潮研究所副所长陈积敏副教授认为特朗普政府执行能力强,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美国的印太战略已经形成,但实施面临重要制约,一是美特朗普政府在推进印太战略过程中内部动力不足;二是地区国家寻求平衡政策而非选边站队;三是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线过长,政策带有矛盾性的特点。

热点问题新发展:美国对台政策等存在两面性

与会学者在发言和讨论环节深入分析和阐述了台海局势、中东形势、朝鲜半岛形势以及南海形势等热点问题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严峻研究员指出,当前两岸形势复杂严峻,风险挑战增大。我们要保持高度战略定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国家安全研究所副所长孙东方副教授认为,我们要看到美国对台政策的两面性,加强对特朗普台海政策的动态性评估。两岸关系复杂严峻的局面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会遇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有必要加强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战略谋划。

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吴冰冰认为,中东地区基本力量对比呈现出阿拉伯世界的分化和弱化,伊朗、土耳其和以色列三个非阿拉伯国家的强势状态。伊朗和土耳其目前是中东地区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国家。伊朗已成为美国中东政策的关键核心。特朗普政府想构建以海湾国家为中心,包括埃及、约旦、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安全联盟,将伊朗和土耳其排斥在地区安全架构之外,但卡塔尔断交危机导致海湾国家内部无法达成一致,增加了搭建阿拉伯北约架构的难度。解决巴勒斯坦问题需要美国在中东深度介入,投入大量资源,在排斥地区两大国的情况下恐难有成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王俊生副研究员认为,今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大幅缓和,但不确定性仍非常大。困扰半岛局势的症结是冷战格局,朝韩军事缓和能走多远受制于朝美关系,而朝美在无核化和安全保障问题上差距很大。在东北亚安全格局演变背景下,半岛问题实际已成为地区问题,牵扯到朝美及相关各方政策及谈判的结果,目前各方缺乏共同方案,未来努力方向还是要推进国际合作。

关于南海形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海洋安全与合作中心曹群副研究员介绍了相关各方在南海开展双多边合作的情况、《南海行为准则》(COC)磋商进展以及南海问题面临的挑战。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谢琼结合东帝汶和澳大利亚关于帝汶海的调解案,介绍了调解程序对于中国处理和应对南海问题争端的启发和思考。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举措:重视顺势和随势争取主动

与会学者梳理总结了中国外交近年来取得的成就,重点讨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与挑战以及中国海外利益拓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所所长罗建波教授认为,国际形势的中长期趋向有三个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进程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和多极化趋势没有改变、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趋向也没有改变。当前国际形势新特点、新趋势、新动向有三个回归:保护主义在回归,强人政治在回归,大国竞争在回归。国际政治文化的合作性、开放性、包容性在继续延展,但竞争性、排他性、不确定性也在继续增长。中国外交在此态势下既要谋势、造势,也要重视顺势和随势,在国际格局中要争取主动。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关系和“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赵磊教授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一带一路”倡议是多边外交前置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也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在过去五年取得重要进展,但也面临许多新挑战,未来推进“一带一路”需关注我企业在海外的项目,充分体现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强软联通能力,讲清楚“一带一路”的逻辑和学理基础,创建“一带一路”学。

中央党校党建部原理教研室副主任强舸副教授从政党政治和选举政治的角度阐述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不是中美关系问题,而是美国内政问题的外溢。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孙西辉指出,中国周边外交中的变动因素:一是美国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注重现实利益,强调美国优先;二是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周边大国和中等强国由于美国的变动,部分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三是周边马来西亚、尼泊尔、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中小国家,由于临近大国的变化以及国内政坛更替,也有一些政策调整。未变的因素:一是中国的实力与国际地位的上升趋势未变;二是周边大国与中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未变;三是周边国家对中国以及另一个大国或另几个大国之间的大国平衡外交的选择没有变。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赵柯副教授认为,欧洲、美国加强对外来投资审核,控制全球产业链和高端产业的趋势明显,中欧之间的信任度下降,相互构建信任与合作的难度加大。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尤苗助理研究员围绕亚投行扩大融资规模、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国际评级、世界银行增容计划以及中国与日本等国双边货币互换等介绍了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情况。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唐健助理研究员阐述了国内民众在中国海外利益拓展中的作用。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曲鹏飞助理研究员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方面介绍了“一带一路”过去五年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高祖贵教授最后对论坛进行总结。他表示,与会专家学者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动向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他认为,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大国关系也有新变化。无论是讨论国际体系还是大国关系或者地区热点问题,美国仍然是关注的焦点,美国内政治、社会文化的变化尤其值得关注。与会专家学者提出的真知灼见和富有启迪性的思考刷新了的我们原有认识,也为开展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马丽)

(责编:赵艳(实习生)、燕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