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饭塚容:中日联手找回东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2018年12月03日09:51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2017年5月饭塚容在首尔与余华合影(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东京9月26日电(许永新 吴颖)饭塚容是日本著名汉学家,现任日本中央大学文学系教授。他早在大学时代便开启了他的中国文学翻译生涯,已经翻译了余华、铁凝、苏童等40多名中国作家的80多部作品,为中国文化的在日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近日,人民网驻日记者对饭塚容进行了专访,请他介绍了自己的翻译作品、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认识以及中国文学在日本的现状等。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学与时俱进

饭塚容第一次到中国是1983年,他随日本鲁迅研究家代表团访问了上海、南京、绍兴三个城市。随后在1984年,他又进行了一次私人旅行,他感觉当时的中国在交通等方面很不方便,跟现在相比有隔世之感。

饭塚容感受很深的一件事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日之间的通信联络越来越便利。他在文学翻译工作上需要跟中国作家联系,最初只能给他们写信。他还清楚地记得1991年和余华第一次联系时用的还是航空邮件。后来很快就改成了电子邮件,而现在几乎都是用微信联系,翻译上出现问题马上就可以解决,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饭塚容看来,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把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归纳为“个人化倾向”和“市场化倾向”。中国老一代作家的作品总是涉及到国家、历史、民族这些大的命题,注重“宏大的叙事”。相比之下,年轻一代作家注重个人的日常生活,有时甚至是身边的琐事。他认为健康的市场环境对文学的发展也有积极推动的一面,但是,有一些作家或出版商过于看重商业利益,让文学失去了原来的面目,这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日本民众对中国认知的变化

饭塚介绍说,日本曾经出现过两次中国当代文学热,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日本战败之后不久的那段时期;另一次是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不久的那段时期,当时,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动向十分关注,中国文学日译本的出版也非常活跃。对他来说,当时是中国文学在日本的“黄金时代”。但现在日本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似乎大不如从前了。他分析道,这其中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出版界整体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特别是外国文学的翻译和出版都比以前困难。

应该重视中日两国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中国作家协会从2010年开始,每隔两年主办“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这是世界各国的翻译家之间以及翻译家与中国作家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饭塚容每一届都参加,包括今年8月份在贵阳举行的第五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另外,此前饭塚容还参加过文化部主办的“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中国出版集团主办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论坛”等活动。他认为,这些会议都很有意义,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应该多多举办。

他感觉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现在人们似乎更重视与欧美国家的文化交流,而忽视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对这种现象,他甚至感觉到一种凄凉。中日之间有久远的文化交流史,有许多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基因,两国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彼此都有过长足的进步。因此,他认为中日两国与其一味追逐西方文化,不如在彼此身上寻求闪光点,找到更适合东方人的审美和表达方式,找回东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让日本读者再一次走近中国文学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饭塚容和余华的关系比较密切。目前,饭塚容翻译最多的也是余华的作品。只要余华出新作,他都会找机会翻译。在第五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他也讲述了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与余华通信时收到的一封回信,余华说到:“我不太清楚现在日本对于中国文学的介绍处于什么程度。但我有一点可以自信的告诉你,中国现代文学一直在稳步地走向成熟。中国的作家会在下个世纪让世界文学界吃惊。” 饭塚容说,余华的这种真挚和热情成为他后来不断翻译余华作品的动力之一。

饭塚容还担任《人民文学》日语版《灯火》的日方翻译总监,该杂志从2015年创刊以来翻译了几十位作家的短篇小说和诗作,他希望这个杂志可以永远办下去,让中国作家在日本一直有这样一个展现的舞台。

(责编:张进 (实习生)、樊海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