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从一顿饺子开始的采访(手记)

赵益普
2018年10月22日04:5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邮件、电话、微信“轰炸”了近10天,我最终得到了中国政府援助吴哥古迹保护工作队的采访许可。由于工作忙碌,或是作风低调,这支常年在柬埔寨暹粒奋斗的中国文物修复团队似乎完全不谙“自我宣传”之道,并不算是一个十分“配合”的采访对象。但是,在原定采访时间被临时延后的那天晚上,我突然接到了电话通知:半小时后可以采访。

  搭摩的、查地图、打听路,四处摸索了很久,我才在一条十分不起眼的小街旁找到了一个小小的门牌,上面写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政府援助吴哥古迹保护工作队”。推开一扇中式传统雕花门,这些中国文物专家们正七手八脚地摆放桌椅,端菜上饭。许言告诉我,最近忙着茶胶寺项目的验收工作,今天晚上有很多国内来的验收组专家,“我们打算热闹热闹,一起吃顿饺子,你也一起吧!”

  国内的验收组专家,加上在柬埔寨的中国文物修复团队,挤挤挨挨地坐了满满两桌。许言点起一根烟,讲起了他们这支团队这8年的工作经历。中国文物修复团队在吴哥当地有口皆碑,他却谈了很多他们工作的不足。他很少提及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夸奖队员——尽管他是唯一一个参与茶胶寺修复全过程的文物修复专家。

  许言和他的团队真的不谙“自我宣传”之道吗?并不尽然。他们宁愿多花一些钱,也要把中国文物修复团队在周萨神庙的吴哥古迹保护中国中心建得更加稳固、漂亮,让它既能展示中国风格,又不破坏当地的文物环境。在他们看来,展览馆要建得最好,让世界各地的游客、学者都看看中柬两国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合作和友谊。其实他们注重宣传中国,只是不喜欢宣传自己。

  这顿饺子之后,我的采访之路就顺利多了。我认识了这群可爱的中国“文物医生”,也更加由衷地钦佩他们默默奉献、埋头苦干、精益求精、不求回报的“工匠”精神。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22日 22 版)
(责编:冯粒、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