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忆我与两位外国朋友的友谊(外交经纬)

卢秋田
2018年10月14日05:1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为记录卢秋田外交经历的书籍。
  资料图片

  开栏的话

  4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波澜壮阔,成就辉煌。40年,中国的外交事业开拓进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奋战在一线的中国外交官,用真情、用友谊广交八方朋友,用忠诚、用岁月展现赤子情怀。自本期起,本版推出“外交经纬”栏目,通过外交官的视角,讲述在世界的不同场合,曾经发生过的、亲身经历的一个个难忘故事。

  

  我4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有28年在欧洲度过,经历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中国外交从世界舞台的边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也见证了中国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

  在满满的回忆中,有两位外国朋友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一位是卢森堡—中国友好协会主席阿道夫·弗朗克,他是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另一位是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这两位朋友来自不同国家,社会地位迥异,但我们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份友情,成为我40多年外交工作中的一份珍贵财富,也是激昂迈进4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对外交往中的一朵浪花。

  “要带队访华到100岁,一直到走不动为止”

  1963年至1986年,我前后3次在中国驻荷兰大使馆工作。记得1964年我在使馆文化处工作时,一天,一位领导要我去火车站接一位从卢森堡来的朋友,叫阿道夫·弗朗克。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材高大而瘦削,神情十分慈祥。我把弗朗克送到使馆后,闲谈中问其来访的目的。他说:“我想要一些介绍中国的材料,例如《中国建设》《中国画报》等杂志。因为卢森堡还没跟中国建交,所以我只能到你们驻荷兰大使馆来取。” 交谈中得知,老人当时已经71岁,曾经是卢森堡共产党领导人之一,1959年应邀访华并参加了中国国庆10周年活动。我问他,拿那么多中国宣传材料做什么用?他说:“我就是要让卢森堡政府和人民更多地了解新中国的情况,推动卢森堡同中国尽快建交。”

  与弗朗克的初次见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当西方尚有很多人对中国不了解甚至有误解的时候,弗朗克却在为介绍真实的中国不懈地奔走努力。后来我还得知,他动员家人将介绍中国的材料挨家挨户地给邻居和朋友送去,还用自己的退休金给外地友人邮寄材料。此外,他每年都会组织两三批卢森堡议员访问中国,为推动两国政界与人民的沟通呕心沥血。如按人口比例计算,弗朗克所在的卢中友协是世界上组织政府官员访华最多的协会之一。1972年中卢建交,既有国际局势大背景的影响,也与弗朗克这样的友华友人的多年努力分不开。

  1986年,我出任中国驻卢森堡代办。弗朗克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兴奋,在我到任不久就邀请我去他家做客。他说:“你来卢森堡当代办,我太高兴了,可是我不愿称你为代办先生,想称你为兄弟好吗?”我说:“太好了,我为有你这样一位大哥感到很高兴。”于是,我们两人在荷兰结下的缘分,在卢森堡又得以延续。

  我在卢森堡工作的4年里,几乎每周都与弗朗克见面一两次。他开了一家“中国艺术”书店,经常组织介绍“今日中国”的活动,且继续组织卢森堡各界朋友前往中国。据统计,卢森堡有1/3的政界人士在弗朗克的组织下访问过中国,不少当地人称他为“中国的友好使者”。

  1990年,97岁高龄的弗朗克第五十七次带队访问中国。他对我说,“要带队访华到100岁,一直到走不动为止!”当我1990年底离任回国时,弗朗克对我依依不舍:“我要到中国过100岁生日,你一定要出席呀!”没想到,这次告别成了我们之间的永别。

  弗朗克对中国的真诚友谊,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弗朗克是中国走向改革开放道路的见证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其“人民友好使者”的称号,这是实至名归。

  “我只要第三顶帽子!我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我与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相识于1993年,直到2018年5月在北京再次相聚,在这25年中我们一直保持友好交往,从未间断。

  1993年,我担任驻德国公使时与施罗德开始交往。彼时,施罗德担任下萨克森州州长,我从波恩到汉诺威去拜访他,商谈关于我国安徽省与下萨克森州建立友好省州关系问题。初次见面,施罗德热情友好,讲话直率,我们很投缘。当我向他简要介绍安徽省发展情况后,他当即表示同意与安徽省建立友好省州关系,并拟邀请安徽省领导来德考察访问。他还强调,省州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发展德中两国关系非常重要。

  1997年初,我从罗马尼亚调任驻德国大使。施罗德1998年9月当选德国总理后,我们的交往更加密切。在其担任总理期间,中德关系进入发展最好时期之一,两国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较大拓展,达成了许多重大项目,如上海和广州的地铁都采用了德国设备和技术,德国宝马公司落户沈阳等等。其中有两件事给我印象尤为深刻。

  一件事发生在1999年5月。当时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美国的轰炸,全世界为之震惊。施罗德访华的安排受到影响,原定4天的国事访问改为1天的工作访问。施罗德按原定时间5月12日抵京。当我在飞机舷梯口接到施罗德时,他面色凝重,紧紧握住我的手说:“我代表德国政府,同时也代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炸馆事件表示道歉,同时对受伤的人员及其家属表示深切的慰问。”在此后与中方领导人会见中,施罗德再次诚恳地道歉。这次不到24小时的访问,他的真诚犹如当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访问时的下跪之举,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另一件事是关于中德法治国家对话的交流。2000年,有一次我去总理府拜访施罗德,谈到关于人权对话问题。他说:“我有一个想法,想听听你的意见。目前的人权对话是必要的,但还不够。”他提议建立德中法治国家的对话机制,以这样一个新的机制来深化彼此间的交流。随后我就有关情况报回国内,我方对该建议作出了积极回应。不久,中德双方签订相关协议,当年就举办了第一次中德法治国家对话。至今,该交流已经进行了18次。

  2003年,我卸任回国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施罗德2005年卸任总理,之后作为外交学会的客人,经常来华访问。今年5月我们在北京又见面了,这已是他第二十三次来中国。当时我笑着问他说:“如果现在有3顶帽子,你选择哪一顶?第一顶帽子说你是一位资深的政治家,第二顶帽子称你是一位德国的前总理,第三顶帽子则赞你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握着我的手说:“我只要第三顶帽子!我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施罗德多次感慨道:“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中共十九大为中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现在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德国需要中国,欧洲需要中国,世界更需要中国。推动与中国的合作,是我很乐意做的事业。”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作为一名外交官深深地感受到:为祖国广交、深交朋友是外交官的职责,祖国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强大后盾;祖国越强大,外交官说话做事越有底气。在交友中相互信任至关重要,良好的交流是合作的前提,良好的合作是交流的基础。

  (作者为中国前驻卢森堡、罗马尼亚及德国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会长)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14日 07 版)
(责编: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