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只有来到这里,你才能更理解这个国家”(风从东方来——国际人士亲历中国改革开放)

2018年09月19日04:0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弗拉季米尔·乌鲁索夫

  萨尔波塔姆·什雷斯塔

  马尔克斯·维埃拉

  梅 莉

  中国“复兴号”动车组。
  本报记者 王海林摄

  我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弗拉季米尔·乌鲁索夫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那一年,我正好结束在基辅高等军事学校4年的汉语学习。当时,无论是我还是我的老师和同学,谁都没想到这将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将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不可思议的变化。

  从学校毕业以后,我一直关注中国的发展。我坚持订阅《人民日报》,希望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点点滴滴变化。

  1994年,我开始在乌克兰东部的克拉马托尔斯克经济人文学院教授汉语。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乌克兰已兴起“汉语热”,很多乌克兰学生将汉语作为自己的第一外语,这也显示出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乌克兰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

  2007年,我参加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举办的中国国情知识竞赛,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一年之后,我成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乌克兰语部的外国专家,开始了我在华长达7年的工作生活。

  在北京和很多其他城市,我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变化尤其令我惊讶。记得2007年,我第一次去西安旅游时,从北京到西安要坐一晚的火车。现在,从北京乘高铁到西安只需5小时左右。中国高铁不仅速度快,而且舒适度和便利性都位居世界前列。北京地铁的发展同样令我印象深刻。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北京只有8条地铁线路,运营里程近200公里,而现在北京地铁运营线路已达22条,运营里程超过600公里。这样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速度令人赞叹。

  我也见证了中国媒体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姿态融入世界信息交流与新闻传播潮流,通过现代化多元化的新闻传播方式,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我亲身参与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乌克兰语网站的创建工作,我们制作了大量音频、视频、文字和图片产品,向乌克兰受众介绍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新闻产品的极大丰富,也反映出改革开放给中国媒体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不仅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法制建设同样取得举世瞩目的进步。几年前,我曾随外国记者代表团到江苏和浙江采访,主题是中国的反腐败工作。此次采访让我对中国的反腐败制度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看到了各级部门在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如何加强全程监督,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消除人为因素干扰,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发生。在地方的行政服务中心,我们看到“一站式”服务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办事的百姓。

  在我看来,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中国在复杂情况下寻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事求是,奋发有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人民办事,让人民满意。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雾霾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发公众关注。中国对此高度重视,综合施策打响“蓝天保卫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中国正是始终保持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劲头,才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取得成功和发展。 

  (作者为乌克兰基辅国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我们还将看到更多可喜的变化发生

  马尔克斯·维埃拉

  上世纪80年代,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在随后的30多年间,我与中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我先后在北京和广州生活过,见证了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我认为,对西方社会而言,想要真正了解中国,第一步就是要摆脱“西式思维”,要打开思路,亲身、用心观察这里。

  还记得1986年刚到北京时,这里物资匮乏。由于没有牛奶,我年仅两岁的女儿不得不习惯于喝豆浆。彼时,在北京市建国门外大街附近,只有一家外国酒店和一家比萨店。而现在,中国的食品供应充沛且质优价廉,可以买到的外国商品种类之多令人惊讶。

  当时的北京拥有数百万辆自行车,而现在中国大部分主要城市的汽车数量几近饱和。如今在中国,即使没有私家车,也可以用手机支付,通过地铁、共享自行车抑或是共享汽车,到达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这样的出行方式舒适而方便。这些变化得益于中国40年来坚持改革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在未来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还将看到更多可喜的变化在这里发生。

  不同于一些西方国家奉行的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中国以务实态度促进国际合作,积极投资国外基础设施建设,从不干涉他国内政,这与霸权主义国家有很大的区别。

  在基础设施领域,从古代的京杭大运河,到如今中国“四纵四横”的高铁网络,中国一直是该领域的专家。以现在最为先进的“复兴号”动车组为例,它的时速高达350公里,使北京到上海全程缩短到4个半小时左右。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优势也有助于开展国际合作。在巴西,中巴合作的项目包括电网、港口、水电站、太阳能电站等诸多行业。

  在部分国家出现逆全球化倾向时,中国正强有力地捍卫着全球化,并向全世界发出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声音。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一系列合作项目落地、启动,推动了包括拉美国家在内的参与方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富有建设性的多边主义。

  现在我在中国教书,我时常用巴西式的表达跟我的中国学生们讲,“孩子们,我看到了。”我想说的是,我相信中国人民必将实现梦想,中国的发展将成为全球典范。包括巴西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可以向中国学习,在多方面寻求改善。

  (作者为广东工业大学巴西籍教授) 

  

  现实中的中国还是让我感到惊讶

  梅 莉

  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有一条街名叫北京路,我的家就在那里。“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是丝绸、瓷器、茶叶的发源地。古老的丝绸之路从中国开始,经过格鲁吉亚。”小时候,父亲这样向我描述中国。从那时起,我的心里就埋下了一粒喜爱中国的种子。

  儿时,我有一套世界民间故事选,其中中国民间传说最让我着迷。过了这么多年,我依然很清楚地记得书的封面是红色的。印象里,中国遥远而神秘,那时候我根本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学中文,去中国学习、旅游和生活。

  我第一次接触中文是在2006年。那一年,我考上第比利斯自由大学亚非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当老师问我选择哪一种亚洲语言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文。

  “你疯了吗?中文可是最难学的啊!”朋友们听到我的选择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那时候格鲁吉亚和中国的交流还不多,学中文的人比较少。可朋友们哪里知道,我对中国文化从小就充满向往。

  2008年,我获得了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学习。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尽管之前学过中文,在书本里看过中国的美丽风景和古建筑,但现实中的中国还是让我感到惊讶。只有来到这里,你才能更理解这个国家。

  在武汉生活的10个月里,我的感受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快”。中国的发展速度太快了,短短10个月,武汉一下子冒出来不少高楼,大学里也新开了好几家新餐厅。我时常惊叹,中国人太勤劳了,中国的高效让人羡慕。

  回到格鲁吉亚后不久,我进入一家工业园工作,专门负责从中国招商。我和中国仍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年我都会到中国参加会议、参观展览。我坐过北京到上海的高铁,这简直是21世纪的一个奇迹。遍布全国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都是中国发展成就的代表,中国的成功经验值得各国学习。

  与几年前相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留意到格鲁吉亚的市场机会。这几年我总在想,自己可以为格鲁吉亚和中国加深交流做更多的事情。一年前我决定创业,成立了中国·格鲁吉亚丝路商务咨询公司。中国有首歌,有一句歌词是“朋友一生一起走”,我在中国有很多好朋友,可以大胆地和中国打交道,这也让我对自己在中国的事业充满信心。10年前,也就是我来中国留学时,大多数中国人对格鲁吉亚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哦,我知道,那里是斯大林的故乡”。那时候,在格鲁吉亚也少有中国企业,格鲁吉亚人没有太多机会接触中国人。如今,格鲁吉亚已经出现了“汉语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开设了中文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今年,格鲁吉亚同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生效。我认为,不论是国家之间的交往,还是企业之间的商务关系,最终都是要靠人和人之间的友谊来维护。

  小的时候,我有一本日记本,封面上印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英文翻译,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后来才知道,这句话出自中国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我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为推动格鲁吉亚和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而努力。

  (作者为格鲁吉亚青年企业家,本报记者殷新宇采访整理)

  

  中国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萨尔波塔姆·什雷斯塔

  1986年,当我决定去中国留学时,我的家人大多不理解,因为当时的中国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充满着神秘感。尽管如此,我依然在那年9月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当时尼泊尔和中国还没有开通飞机直航,我经过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和伊斯兰堡转机抵达北京。

  来到北京后,我被安排学习一年汉语。当时因为可选择的交通工具比较少,从位于五道口的学校到北京市中心来回基本上需要很长的时间。如今的北京,城市面积扩大了许多,高楼大厦和大街小巷不知增加了多少,但交通却更加便捷了。

  其后我到武汉学习,一待就是8年。我在中国留学的这段时间,从很多细微处都能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学校召开过很多有关改革开放的会议。有一天我在学校宿舍看到,负责打扫卫生的阿姨正拿着纸和笔认真地写下她的工作职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和建议。当时我就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实实在在地进行着、推进着,每个普通人都参与其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也离不开每一位普通民众的贡献。

  中国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数据上,更体现在普通人生活的变化上。本科毕业的时候,我的几个同学伤感地跟我说: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可能再也没机会见面了。但是中国的发展超乎想象,这些年,我在尼泊尔已经数次和老同学重逢。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人出境旅游越来越频繁。如今,尼泊尔每个月都要接待数以万计的中国游客,加德满都著名的背包客中心泰米尔,大大小小的商店里挤满了中国游客,几乎每个景点都可以听到此起彼伏的中国话。

  老年人的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当年我在中国读书时的老师们如今都年事已高,现在我每次回学校看望他们,看到他们住进条件非常好的老年公寓,每天可以订一日三餐,24小时有医生值班。在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之外,老年人还有自己的老年大学,他们可以上学、考试并获得学位文凭。尤为让我感到佩服的是,这样的居住条件和文化场所,并不只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有。

  近年来中国与尼泊尔的关系愈加紧密,很多普通的中国人也参与到互帮互助的行列。我身边就有十几个中国朋友在资助尼泊尔当地学生读书。到中国留学或工作的尼泊尔人也越来越多。此前我在中国留学的时候,每年到中国留学的尼泊尔学生只有20名左右,如今每年获得中国政府各种奖学金的尼泊尔学生超过500名。“一带一路”倡议正在让更多外国学生受益。

  近几年,中国的信息化蓬勃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移动支付的出现,让我感到自己已经“落后”了——虽然我常去中国,却还是赶不上中国的发展。在武汉,人们常说“武汉每天不一样”,其实这正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写照——中国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作者为尼泊尔阿尼哥协会主席,本报记者苑基荣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19日 23 版)

(责编:岳弘彬、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