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走出国门带上一颗平常心

伏特
2018年09月17日16:57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暑期刚过,中秋节和国庆节便纷至沓来,刚刚回到校园、单位的人们又开始筹划自己的旅行。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赴外公干、海外旅行、海外留学人数迅猛增加。走出国门,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出国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总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个人阅历的丰富素材,朋友间交往的趣味谈资。游历者通过微信朋友圈秀图表达出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优美环境、特色人文的赞扬,并在朋友间交谈中流露出对发达国家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出游历者的兴奋与好奇。然而无论是外出公干、旅行还是留学,都是一次增长见闻的难得机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国外的发展状况而不是单纯的赞美,对出行者自身有着更大意义。

平常心看待海外游历。无论出国的目的是度假、工作,还是访学,炫耀必然不是海外游历的主要因素,亲身的体验,参与和学习才是主题。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种现象,一些人出国期间晒出各种展现国外环境和人文的美图同时给出地理定位,这往往能够招来无数点赞。更有甚者为了虚荣甚至每天定位在不同国度以捕捉眼球。时至今日,走出国门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对于刚刚走出国门不久的大部分国人而言,“出国”似乎还是带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当然这种优越感无关痛痒,但是切不可被这种优越感干扰了初衷,不可为了秀图而忘记了休闲休假,更不可为了秀图而耽误工作、学习,这不仅有本末倒置的嫌疑,更有可能影响自己认识世界的心态。

客观辩证地看待海外事物。无论是自然、文化还是城市建设,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差,更没有超越一个时代不切实际的夸张表现,学习国外先进文化是海外之行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故意夸大以于自讽自嘲,不仅无益且是在塑造一个乌托邦。一位资深记者曾说,应该客观地去感受真实,而不是带着某种观点某种偏见去度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似乎还是一件难事。从海外回来的人大部分都会说国外哪哪哪好,人的素质高、社会治理水平高,“出国久了在国内都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开车了”“在国外警察都是专门负责帮人找失物的,根本没有小偷”等类似夸张的说辞不禁让国人非常好奇。以致一些后来出国的人也带着潜意识前往并对号入座,符合的情况加强论证,不符合的情况自动屏蔽,最终进一步加深了一些国人对海外不真实的印象。时至今日,有机会走出国门的我们应该抛弃固有的印象,用自己的目标重新构建认识。我们既要看到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社会福利方面的优势,也应该看到他们在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并不是挑刺来聊以自慰,而是要用全面的视野去理解外国的发展,只有这样认识才能更加客观,学习才能更加有的放矢。

学习海外先进文化需要运用辩证法。只有区分了海外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才能更理性地选择部分吸纳,而不是全盘接受或者全盘否定。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必有其过人之处,正如到过西欧发达国家的人们会发现,他们对于文化的保护值得我们借鉴,行走在巴黎的街道上,数百年的建筑外墙没有被改变,而且始终以原来的模样展现在眼前,购买房产只能改变其内部装饰却不能改变其外墙外贸。他们不追求建筑标新立异,而是立足于自身的风格。这恰恰是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生动实践。漫步在剑桥郡的街道上,剑桥大学依托上千年传承下来的学院制管理体制闻名于世,强调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们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一起学习研究,也为当下国内人才培养提供有用的借鉴。吸取精华不是单纯地照搬,也不是简单地将好的东西收进来,需要系统地了解精华出现的原因和环境背景,对现阶段我国能够实现的可以充分吸收,对一些现阶段不具备条件的则不可机械照搬。这才应当是对待海外文化的学习方式。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的国际交往会更加深入,有更多地国人将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客观、辩证、谦虚地看待外国文明,外国发展,将有利于我们吸收海外文化的精华,同时树立起民族自信。

(责编:刘洁妍、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