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表情符号:日本最大的出口商品之一

2018年08月19日11:01 | 来源:解放日报
小字号

  数字化时代,很多人习惯在发手机简讯时加一个“小黄脸”表情符号,也就是“emoji”。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近日报道,语言和数字化通讯专家维维安·埃文斯在新书《Emoji密码》中阐述了emoji对当下人们的社交和语言习惯究竟有何影响。

  作者认为,毫无疑问,emoji已成为日本最经典的设计之一。全球约有90%的在线用户频繁使用emoji,每天有60亿个emoji表情符号被传送。不夸张地说,emoji已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商品之一。人们甚至也将emoji当作一门艺术。2016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emoji列为永久收藏,其中包括176个诞生于1999年的最初版本emoji表情。

  上世纪90年代末,东京软件工程师栗田穣崇创作了这些此后风靡全球的表情符号。当时,由于智能手机屏幕还很小,栗田决定设计一些简单的小图标来代替日语文字,让短信交流变得更有趣。在日语中,“emoji”意为“绘文字”,最初是指可以表达文字含义的图片。如今,这些“小黄脸”已家喻户晓,与毕加索、波洛克的“世界名作”陈列在一起。

  是否能算一门语言

  无论是英语、日语、还是斯瓦希里语,要构成一门语言需要有两大要素:词汇和语法。从这个角度来说,emoji显得尤为特殊,因为它仅凭一些视觉情感符号就可以传情达意。但它很难被界定为一门语言。

  首先,从词汇上看,如果把emoji当作一门语言,那么和英语相比,emoji的“词汇量”要小得多。尽管每年都会有新的表情符号诞生,但目前可供使用的emoji表情总数还不到2000个。相比之下,母语为英语的人在幼儿园时的词汇量就达到5000个,在初中时可达到1.2万个。

  词汇量的不足带来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使用emoji很难表达清楚一些抽象的想法。比如,“挤眼”“笑脸”“茄子”这些符号可以传达浅显的含义,但要如何表达“沙文主义”“女权主义”“伦理”“反传统”这些概念呢?

  其次,是语法的问题。通过语法,我们将不同的词汇组织成完整的句子,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在使用emoji时却完全不存在语法这回事儿。

  当然,这并不能阻挡一些emoji狂热爱好者对它的推崇。一位名叫肯·黑尔的设计师曾用emoji翻译经典文学名著 《爱丽丝梦游仙境》。在黑尔看来,emoji即为一种语言,并将自己翻译创作的过程称为“加密语义学”。

  数字化时代的表达方式

  那么,如果emoji不是一门语言,又该如何定义呢?一些人认为,emoji不过是年轻人聊天时爱用的小玩意儿,会让人退化到黑暗的文盲时期。但显然,这些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数字化时代通讯方式所发生的变革,也大大低估了emoji作为一种新型通讯工具所具有的影响力。

  通常我们会将语言看作是日常交流的必须媒介。但在语言之外,还有很多信息的表达和接受是靠非语言线索完成的,比如手势、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气等,都会带来比语言本身更丰富的含义。比如,emoji中常见的表情符号“挤眼”和“微笑”就是非常重要的非语言线索,有助于人们理解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日益密切的社交生活中,数字化通讯为人际沟通提供了一条重要渠道。但另一方面,数字化通讯的方式和内容,不可能像面对面交流那样丰富、直接。数字化的符号和文本本身较为贫乏,也会使那些人类语言中所特有的细微表达被淹没。emoji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问题:在数字化通讯中,它起到了近似于手势、肢体语言和语气的作用。

  试想你给一个朋友发一条短消息:“我跌了一跤,头撞在碗柜上了。”你的朋友很可能不知道是要同情你还是嘲笑你。如果你在这句话的结尾加了个“悲伤”的表情,就相当于提供了一条非语言线索“我很疼”。如果在结尾加了个“笑中带泪”的表情,就带点自嘲的意味。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emoji是顺应新型人际沟通方式的产物。在直白而单调的文本之余,它可以传递最细微的情感,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

(责编:刘晶(实习生)、王欲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