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海派建筑的邬达克印记

于  洋
2018年08月12日05:5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邬达克照片。

  邬达克旧宅修缮后成为纪念馆。

  邬达克1924年设计的诺曼底公寓,现为武康大楼,曾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摄于上世纪20年代的国际饭店,位于南京西路,曾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
  资料图片

  整整100年前的1918年,一名匈牙利建筑师、沙皇俄国的战俘,从荒凉的西伯利亚跳下押运战俘的火车,一路颠沛流离来到相对摩登繁华的上海。这座新兴的东方城市敞开胸怀,拥抱了这位异乡人,作为回报,他将自己的才华与青春献给了上海。

  他就是拉斯洛·邬达克,一个被历史尘埃掩盖已久的名字。在上海的30年里,邬达克为上海设计了120多座各具风情的建筑,大部分保存至今,包括国际饭店、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大光明戏院(今大光明电影院)等在内的31幢建筑被列为上海市文物或历史保护建筑,1个区级历史保护建筑。贯穿他独特建筑理念与文化思想的作品至今仍然镌刻在上海城市的天际线上。

  为纪念这位中匈友谊的文化使者抵沪100周年,由上海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致敬邬达克·一带一路畅想”画展近日先后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和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办。百年时光须臾过去,邬达克的作品和故事终于回到故乡,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却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

  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

  邬达克的一生是漂泊的。从布达佩斯到上海,从瑞士到美国,他个人的命运在20世纪前半叶动荡的历史中飘摇,既有谜团也充满传奇。

  拉斯洛·邬达克原名拉斯洛·胡杰茨,189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北部地区的拜斯泰采巴尼亚镇,该地现属于斯洛伐克共和国。邬达克出生在一个建筑世家,21岁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约瑟夫理工大学建筑系,两年后当选为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

  1916年,被奥匈帝国征召入伍的邬达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俘,关押在西伯利亚战俘营。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瓦解,他从战俘营的列车上跳车逃跑,一路颠沛流离,几次死里逃生。1918年11月28日,25岁的邬达克抵达上海,并从此将名字改为拉斯洛·邬达克。

  邬达克的一生又是幸运的。他到达上海期间,正是上海滩建设的黄金期。当时的中国国运凋敝,军阀混战,但上海租界内却相对稳定繁荣,吸引了海内外资本和人口的汇聚。不同风格、不同背景、不同审美的建筑在黄浦江畔拔地而起,上海也成为真正的万国建筑博览会。

  1925年,邬达克在上海开办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邬达克打样行,成为上海建筑设计界一颗令人瞩目的新星。从1925年至1947年,邬达克为上海留下了多达126件独具上海气质的建筑作品,有不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上海的地标,如享誉半个世纪的亚洲第一高楼国际饭店、充满先锋气质的大光明戏院、上海滩标志百乐门歌舞厅等等。直到今天,它们仍是海派建筑最具特色的代表作,成为上海记忆的一部分。

  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评价说:“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

  用建筑塑造城市的气质

  上海市长宁区番禺路129号,楼宇环绕之中,一幢欧洲乡村风格的别墅别具风情。这里曾是邬达克在上海的家。1947年2月,54岁的邬达克携家带口悄然离开上海,也转身消失在历史的瀚海中,很长一段时间被世人遗忘。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邬达克这个曾经在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名字又重新被人提及。尤其是近年来上海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和重视,邬达克成为中欧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形成了一股邬达克热,呈现出文化交流的盛景。

  邬达克在上海时,曾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建筑不一定总要创造出新的东西,因为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新的材料总会自己催生出新的解决方案。”他在上海留下的建筑充分体现了这一设计理念。从克利洋行时期的古典主义,到后来装饰和现代主义的一起使用,都带有很强的融合意识和折中主义,正是因为这种有意识的融合使其设计既有西方建筑的轮廓,又顾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真正体现出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开放、包容和自信的风度与气质,这种气质即使已过去百年,仍然是上海的招牌。

  2003年,邬达克旧居被公布为长宁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2014年,经过修缮的邬达克旧居重新向世人开放,成为了解邬达克生平和成就、学习上海建筑历史、观察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新平台。

  “邬达克是上海一个动人的文化传奇,他的异乡人身份,他的漂泊之感,他的赤子之心,以及他与这座城市在精神与文化上的共鸣,让每一个在上海打拼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温暖。”上海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说。

  从旧时光中焕发新光彩

  今年是邬达克抵沪100周年、诞辰125周年以及逝世60周年,中国、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都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纪念这位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由上海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支持的“致敬邬达克·一带一路畅想”画展便是众多活动之一。在画展上,包括陈家泠、穆益林、王作均等一批知名画家的画作被带到邬达克的故乡,集中表现邬达克在上海的建筑作品以及上海滩的风土人情。

  “邬达克先生为上海这座城市贡献了自己一生中99%的建筑作品,这些建筑今天仍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融入了上海民众世世代代的生活中。今天,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不断扩大,合作项目持续增多,上海与包括匈牙利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各方面联系和交流日益深化。由于拥有邬达克先生众多建筑作品的原因,上海也成为许多匈牙利朋友最喜爱的中国城市之一。”中国驻匈牙利大使段洁龙在画展开幕式的致辞中如是说。

  时光荏苒,岁月留痕。在上海大光明戏院黄黑格子相间的地砖上,邬达克刻意留下了自己姓名的左右结构、汉字的上下结构以及匈牙利国旗的双十字图案等要素,这些奇异的符号花纹被称作“邬达克密码”。这些灵动而丰富的细节,正是上海这座城市之所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灵魂所在,它从历史中来,带着时代的声音,更在开放的今天焕发着独特光彩。

  历史中的邬达克,会说七八种语言,中文尤其流利;他在西伯利亚战俘营中落下终身残疾,到达上海时身无分文;他视信誉质量为生命,事必躬亲,用艺术家的心态来设计建筑;他本想在上海短暂停留后便回到祖国,却不承想将生命最辉煌的30年献给了中国,离开上海时仅带走了一扇木门和一张绘图桌,直到生命结束都带着这两件笨重的行李同行……

  邬达克与上海,上海与邬达克,互相成全,互相铭刻,在历史的滚滚红尘里,书写了一段真正的海上传奇。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12日 07 版)
(责编: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