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乌姆干达”的力量(环球走笔)

万  宇
2018年08月10日04:4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在卢旺达,无论城市、郊区还是乡村,干净整洁的环境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笔者好奇地询问其中的秘诀,当地人总会笑着回答——因为“乌姆干达”。

  “乌姆干达”是一种义务的集体劳动,根植于卢旺达的传统文化。卢旺达语言学家认为,“乌姆干达”最早是指建房的木料,过去当村民盖房子时,附近亲友邻居会带来木料义务帮其干活,后来这个词就变成了指代社区居民互帮互助、共同参与来实现共同目标的专有名词。

  “乌姆干达”文化在卢旺达几经变迁沉浮。图西王朝时代,邻里间常常召集“乌姆干达”,主要是帮助别人家盖屋、修葺等。到比利时殖民统治时期,“乌姆干达”被推广至卢旺达和布隆迪全境,变成了两国民众每周必须为殖民统治者无偿劳役一天。上世纪60年代卢旺达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之后,“乌姆干达”渐渐恢复,固定为每周一次的全民义务劳动。但在1994年卢旺达种族屠杀中,“乌姆干达”遭到扭曲和滥用,成为号召集体行动,屠杀种族“敌人”的暗语。

  种族屠杀被平息后,卢旺达新政府又找回了“乌姆干达”的本意,让它成为重建国家和民族认同的本土方案,在全国推广。2007年,“乌姆干达”被纳入制度化的法规。在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上午8点至11点,商家停业、车辆停驶,城市和乡村的居民走上街头,清扫垃圾,修补道路,疏通渠道,植树造林。公务员和军人也不例外,卢旺达总统卡加梅每月参加“乌姆干达”。

  由于“乌姆干达”,卢旺达人的卫生意识大为提高,基本没有人乱丢垃圾。因此,每月的“乌姆干达”也从清扫道路扩展为进行各种公益活动,甚至有偏远地区的村民自己出工出料修建学校,解决子女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卢旺达人的命运与共意识同样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现在当你询问卢旺达人的民族时,他们只会回答:“我是卢旺达人。”

  统计显示,2016年参与“乌姆干达”的人数已占卢旺达人口的91.3%,远高于2014年的79.8%。“乌姆干达”产生的效果令人惊叹,仅教室就已建成3172间。除了建设、维护公共设施之外,“乌姆干达”也通过冲突仲裁促进社区成员之间团结与和解。具有不同背景的居民在劳动中表达意见,解开心结。“乌姆干达”劳动之后的聚会为社区居民提供表达意见、争取共识的平台,所有参加者都可以表达他们对各种问题的需求和看法。

  在协作和沟通中,恩怨得到消除、互信得以建立、环境得到保护、市容变得优美。正如卡加梅总统所说:“卢旺达迄今所取得的成就展示了我们的能力,而‘乌姆干达’是取得更多成就的重要因素,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力之一。”

  人类文明历史悠久,各国文化灿烂如日月星辰,对传统文化用心传承,善于发扬,能够助其成为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就像卢旺达的“乌姆干达”,不断释放出新的活力。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10日 21 版)
(责编:岳弘彬、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