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四季》更迭  清新永在

王纪宴
2018年08月05日05:2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在浩如繁星的古今著名作曲家中,巴洛克时期的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作品,奠定了巴洛克协奏曲的整体结构以及独奏与全奏的对比原则。他留下的音乐作品跨越300余年岁月,至今仍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很多年里,声名显赫的作曲家担任孤儿院的音乐指挥

  1678年3月4日,维瓦尔第出生于威尼斯一个音乐家庭,父亲乔万尼·巴蒂斯塔·维瓦尔第是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小提琴乐师。作为家中6个子女中的长子,维瓦尔第子承父业,自幼随父学习小提琴演奏,显示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熟练掌握小提琴演奏技巧之外,受其老师——圣马可教堂乐团指挥乔万尼·勒格伦齐的熏陶和影响,他热衷探寻音乐创作的新奇演奏技巧和表现效果,在很多作品,尤其是《四季》中有着突出体现。

  很多年里,维瓦尔第一直是“仁爱孤儿院”的小提琴教师和乐监,教导孤儿们学习音乐,并组织、指挥乐团与合唱团演出。18世纪画家加布里埃勒·贝拉曾在一幅油画中生动地描绘了威尼斯几座孤儿院女孩组成的庞大阵容演奏音乐的场面,这些孤儿院在当时具有的社会教育功能或相当于后世的音乐学院。音乐史家马克·伊万·邦兹在《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一书中写道:“我们今天可能会觉得像维瓦尔第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作曲家竟然担任孤儿院的音乐指挥,未免不可思议,但这些特殊机构中的女孩们受到了全面良好的音乐训练。……尽管维瓦尔第后来曾在维也纳查理六世的宫廷中任职,但他的许多最重要的大协奏曲均创作于威尼斯孤儿院期间。”       

  维瓦尔第在威尼斯歌剧团担任过经理、指挥和小提琴演奏家。1718年4月,他开始了旅游岁月,带着歌剧新作《阿米达在埃及营帐》来到曼图亚,为宫廷演奏和创作。之后,他到过罗马和阿姆斯特丹等地,广泛游历欧洲,拥有国际声誉。一份出售协奏曲的收据显示,1741年6月28日,维瓦尔第已到达维也纳。但一个月后的7月28日,这位曾有过丰厚收入的音乐家在贫病交加中溘然长逝。

  《四季》协奏曲,音乐与诗歌、自然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对于作曲家来说,最好的纪念是聆听他的音乐。许多早期作曲家都留下数量浩繁的作品,维瓦尔第也不例外。在63年的生命时光里,他共创作协奏曲400首,歌剧近50部,大量室内乐、器乐独奏,以及包括宗教音乐在内的合唱作品。音乐界曾有一种戏谑说法:与其说维瓦尔第创作了400首协奏曲,不如说他将同一首协奏曲改编了400次。邦兹则以音乐史家的中肯对此评述道:“这400首作品在极为类似的形式和结构中蕴含了大量丰富多变的协奏曲创作手法。”这其中,便有一首脍炙人口之作:小提琴协奏曲套曲《四季》。它不仅是维瓦尔第最受欢迎的名作,在人类谱写的乐曲中,演出次数也最频繁。年复一年,《四季》在世界各地奏响,场次之多无法统计。

  《四季》是1725年维瓦尔第出版的题为《和谐与创意的竞赛》十二首协奏曲中的前四首,总标题为《四季》,每首标题分别为《春》《夏》《秋》《冬》,均由三个乐章组成。音乐学家约瑟夫·科尔曼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三个乐章比喻为三个场景,“也就是18世纪高雅喜剧的三幕”。照此思路,我们可以将《四季》视为大自然季节变换的生动写照,每个季节中的三个乐章则是优美的三折画。

  《四季》体现了维瓦尔第在协奏曲创作方面的风格特征:主题简洁,节奏富于动力,独奏与协奏间戏剧性对比强烈,中间的慢乐章十分抒情,这一切都充分印证了作曲家对巴洛克协奏曲发展的巨大贡献。作为“和谐与创意的竞赛”,维瓦尔第在《四季》中对新的表达方式也进行了大胆探寻,其中最易于感受、最具吸引力的是对自然界声响的模仿,如《春》第一乐章鸟儿的鸣啭,第二乐章狗的吠叫,《夏》第三乐章的天降冰雹,以及《冬》第一乐章牙齿的冷战。

  《四季》深受听众喜爱的一个特点是每首协奏曲都附有解释音乐的十四行诗。虽然音乐学家们难以确定究竟是先有诗作以乐配诗,还是先有音乐以诗释乐,也无法确定这些十四行诗是否出自维瓦尔第,但音乐与诗歌相辉映,令美妙的自然景象与世俗的生活画面构成一幅幅诗情画意、生机盎然的图景。

  “牧羊人酣然入梦乡,忠实的犬儿守身旁”,这是《春》第二乐章中的诗句,作曲家在乐谱上标记为“吠叫之犬”。然而,也许考虑到狗吠声与古典音乐的高雅气质不相契合,在很多演出中,中提琴对狗吠的模仿声被淡化。但在以还原作品时代原貌为宗旨的古乐团演奏中,如德国弗莱堡巴洛克乐团在1996年冬为DHM唱片公司录制唱片时,中提琴奏出的这两个音前所未有地酷似“汪汪”的声音。为什么不可以呢?维瓦尔第300多年前通过音乐和诗歌所要表达的,正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每日之美”。从古至今,这美与我们相伴,在年复一年的四季更迭中清新永在。

  许多小提琴家和乐团演出《四季》时让音乐自己言说,并不配以诗歌朗诵,虽不影响音乐艺术的魅力,但如果将音乐与诗结合,则有“胜却人间无数”之妙。

  2004年初夏时节,我参与《四季》的演出设计时,曾建议艺术总监余隆和指挥杨洋增加那些趣味盎然的诗作,并予以翻译润色。演出时,濮存昕在每个乐章演奏前吟诵诗歌,让听众在《四季》的美妙旋律中走过春夏秋冬。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05日 07 版)
(责编:冯人綦、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