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公共外交更好服务于改革开放
——察哈尔学会与《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举办“改革开放与公共外交”主题研讨会
人民网北京7月22日电 (徐祥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开拓进取密不可分。其中,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服务于改革开放,又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公共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绩,有哪些地方有待改进,未来公共外交如何做?
20日下午,在察哈尔学会与《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联合主办的 “改革开放与公共外交”主题研讨会上,与会的外交官、学者展开讨论与建言。
“崖上吐清泉,遥看玉一帘,莫轻来水小,却是大江源。”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的即兴英文朗诵,曾令前驻瑞典大使吕凤鼎在英国威尔顿庄园会议的晚宴上赢得满堂彩。“做好公共外交,要提高公共外交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中央外办原副主任、《公共外交季刊》编委吕凤鼎在致辞中指出。做公共外交工作,第一要了解使命、明确任务,第二就是要提高做人的工作的素质,提高“交朋友”的能力。不但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交好中国朋友,才能真正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副主任赵可金教授以“一个中心,双轮驱动,多管齐下”总结公共外交的总体形式,认为中国的公共外交尽管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仍然存在着听说失衡、内外失衡和集分失衡的问题。对此,他提出在公共外交领域要重视共同价值观建设、加强规范建设、发展多边外交以及注重能力建设。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认为,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在公共外交层面要解决好三个关系。
第一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今天个人和国家这两者之间其实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国家很多主要的政策主张其实也是以个人的利益得失作为这些政策主张的标的,换句话说就是个人得失作为国家主张成败与否的关键。所以我们拿个人的故事和经历讲述国家政策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以个体认同作为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第二是社会和国际的关系。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中国社会故事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不是能够构成中国国家叙事的很重要的主题。
第三个关系就是国家和国家的关系,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和国家关系变得非常复杂。“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意味着国家认同实际上首先要建立在个人认同和基础认同的基础上,两个国家民众互相不喜欢,这两个国家外交工作可能起来就很难。
研讨会上,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发言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与公共外交双向互动的关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外交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陈雪飞副教授针对公共外交的公私合作模式阐述了政府机构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关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周鑫宇主要对公共外交能力的体系化进行了分析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赵新利主持会议并作了总结发言。他重申了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一关键的历史节点,对此次研讨会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并表达了对察哈尔圆桌以及在研讨会上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愿景和期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