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家国情怀 大国担当(下)

2017年10月09日04:3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汉语教师志愿者邹怿帆在活动课上与学生合影。
  国家汉办供图

  中国医疗队护理员和巴巴多斯患者合影留念。
  中国第二批援巴巴多斯医疗队供图

  用汉语传递真情,这是我们的使命

  本报驻西班牙记者 王 迪

  今年已是教师志愿者邹怿帆在西班牙任教的第三个任期了,从初到陌生国度零西班牙语基础,到后来与学生成为朋友,她愈发喜欢对外汉语教师这个职业,也愈发体会到这项工作的责任,并因此备感自豪。

  2014年9月,通过汉办的选拔和培训后,邹怿帆带着好奇、憧憬和忐忑来到西班牙北部城市希洪的官方语言学校。不懂西班牙语的她,在工作和生活上都遇到了很多困难,与学生的交流受到限制,为此她感到焦虑、迷茫。不过她没有因此消沉,而是积极学习语言、适应新环境,主动调整授课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一遍又一遍地准备教案材料。

  慢慢地,邹怿帆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同一群比她年龄还大的学生们一起进步。她的课堂氛围也越来越活跃,甚至常常有其他班级的老师和学生到他们教室门口好奇地张望。

  可爱的学生、对传播汉语的热爱以及强烈的使命感,让邹怿帆一次又一次选择延期。今年,邹怿帆获得了“优秀志愿者”称号,她对本报记者说:“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是遥远而神秘的,汉语更是难似天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让他们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看到现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感到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既有满足感,又有归属感。特别是当学生们表达真挚的感谢时,感谢对外汉语教师在他们的心灵上开了一扇窗,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心里的自豪与激动更是溢于言表。”

  像邹怿帆这样的外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每年都有百余名,他们大都具有对外汉语教育专业背景,满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自豪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动力与自信——因收到学生用中文写的圣诞贺卡,第一次触摸到教师头顶光环的热度而激动不已的王勤龙;因拥有一位76岁、积极上进、自我要求极为严格的学生而更加努力的肖三跃;因给有西班牙本土汉语老师报名参加的“专业汉语”课程而不断挖掘国内热点话题、设计高级课程内容的孔院教师杨伊凡……

  近年来,西班牙人的汉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参加汉语水平考试人数连续数年居欧洲之首。马德里孔子学院为了满足汉语“忠实粉丝”的需求,将最高级别的课程难度一升再升,最后甚至开设了一门“专业汉语”课程。

  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杨伊凡对本报记者说,她每年都会在与新学生的相处中发现教学上的新问题和文化上的新观点,她尝试探寻更合适的沟通和传播方法,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马德里孔院中方院长倪茂华对本报记者说,对外汉语教师本身就是一扇窗口,“对外”两个字注定了我们每个教师都是中国形象的代表,教授汉语、与学生相处的过程就是在传播文化。“孔院的职能在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与当地文化进行交流。”倪茂华说,“事实上,越深入去了解西班牙文化,越是感受到中西文化的相似性。挖掘和传递双方文化上的亲切感,抛开表层上的表达方式的差异,用汉语传递真情,这正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师的使命。”

      

  你们来了,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本报驻巴西记者 张远南

  “请问你们是医生吗?”飞机上,空姐神色焦急。还未到巴巴多斯,这支中国医疗队的挑战就已经开始了。

  7月10日,中国第二批援巴巴多斯医疗队从重庆启程,他们将来到位于巴首都布里奇敦的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执行为期1年的援外医疗任务。然而还未到目的地,他们就展开了一场“在云端”的救治工作。

  面对突然呼吸困难的乘客,麻醉科医生刘小男精准诊断患者系“哮喘”发作,在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并在余下的航程进行实时看护后,患者病情得到了极大缓解。飞机着陆后,患者及全体机组都对中国医疗队表达了衷心的感谢。看着衣服胸前绣着的五星红旗,刘小男体验到了为国争光的感觉。

  自2016年10月中巴双方签署协议以来,重庆市承担起向巴巴多斯派遣援外医疗队的任务。每期医疗队由8名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构成,首批医疗队已于2017年7月回国。第二批医疗队队员分别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重庆市人民医院。

  离开家人,漂洋过海来到地球的另一端,医疗队里的每一个成员在家庭方面都或多或少做出了牺牲。有的队员父母身体不好,有的孩子刚出生没多久……但为了国家利益,他们都义不容辞,无怨无悔。队长程刚告诉记者,他最牵挂的是明年将要参加中考的儿子。“在儿子学业关键的时候,我却不能陪在他身边,心里有些内疚。只有周末才能抽出时间和他视频谈心,鼓励他认真学习。”

  虽然巴巴多斯是中等发达国家,但在医疗领域,仍与中国有着不小的差距。初到医院,程刚发现,科室去年安装的新型SPECT/CT设备,由于技术人员缺乏培训,没有专业的核医学医生,很多检查项目都无法开展,且手写报告字迹潦草,难以辨认。于是他积极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并把手写报告改进为有电子签名的正式打印报告。为了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他主动提出为科室培养年轻医生,“即便我们回国,当地医生也可以独立使用这台设备了。”程刚说。与此同时,他还为西印度大学医学生进行授课,流利的英语和细致的讲解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起初,巴巴多斯当地的医生对中国传统针刺治疗一直持怀疑态度。然而,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他们都开始用“神奇”来形容针刺治疗,这背后是针灸医学专家贾朗付出的结果。他运用针刺治疗该院医务人员的慢性疼痛疾病,通过实际临床疗效证明针刺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科室同行的高度认可。目前每周约有50名慢性疼痛患者接受针刺治疗,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提前一个多月进行预约才能进行针刺治疗。拉什利是一名纤维性肌痛综合征女性患者,曾在英国、加拿大等国多家医院求诊,未有明显改观。来到伊丽莎白女王医院后,经过4次针刺治疗疼痛症状就得到极大缓解,且完全没有不良反应。针刺治疗的神奇疗效让她对中国医生赞不绝口。

  医疗队的到来同样给当地华侨华人带来了福音。受语言、文化等因素困扰,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根本就不敢到医院看病”。当得知中国的医疗队来了,纷纷前来就诊。在医疗队收到的感谢信中,华人华侨表示,“你们来了,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巴巴多斯人对中国的了解比较片面。”程刚发现,当地民众主要收看收听的都是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认识比较有限。于是,工作之余,医疗队员会主动和医院同事进行交流,介绍当下中国的发展与变迁。“作为援外医疗队,我们不仅要救死扶伤,同样要加强交流,促进了解,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我国已经开展了54年卫生援外工作,充分展示了国际人道主义和负责任大国形象。能够参与到国家的这项光荣的卫生援外事业中来,我倍感自豪和光荣。”程刚表示,医疗队非常有信心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作出更多的成绩,为中巴友谊谱写新的篇章。 

  

  版式设计:赵 莹 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09日 21 版)
(责编:冯粒、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