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智利为啥特别“抗震”

2017年09月20日09:27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巴西9月20日电(记者陈效卫)说实话,赴“地震之国”智利出差前,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当晚住进预订的圣地亚哥两层小楼,看到夜幕中近在咫尺直冲云霄的摩天大厦,更增添了莫名的恐惧。但在智利采访一周多的时间,发现这些担心纯属杞人之忧。

也许,最新的例子最有说服力。

当地时间(以下全为当地时间)2017年9月4日智利北部城市伊基克发生里氏5.7级地震。10多天的时间过去了,目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究竟如何?

两个答案都是“零”!也就是说,智利在此次地震中没有遭受造成任何伤亡和损失。

这不是神话,而是现实。

随着蓝莓、车厘子、牛油果的大量涌入,智利这个“在世界上最远”(很多地方与中国都位于地球的对跖点)、“在联合国里最近”(Chile与China相邻而坐)的南美国家,也越来越清晰地进入中国普通民众的视野。人们在对水果的“天生丽质”惊艳不已的同时,对这个有着超常“地震免疫力”的国家也惊叹不已:发生在智利第一大区的首府,业已达到中强震(即震级⒋5-6级,震级≥6级为强震,震级≥8级为巨震;另,震级≥7级为大地震或大震)烈度的地震竟然如同微风掠过山岗,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是上帝过于宠爱智利人给其戴上了“金钟罩”,还是智利人自身练就了“铁布衫”从而拥有了“金刚不坏之身”?

“没人能够控制自然之母,但可将损失最小化。”

——智利民谚

智利位于南美洲太平洋板块和纳斯卡板块交界处,是世界上发生地震最频繁、烈度最高的国家,地球全部地震能量的1/4在这里释放。据统计,近500年来,智利曾发生过大约50次大地震和20次海啸。但无论多么频繁、多么严重,地震带来的伤亡似乎都远远小于外界预期。最近10年的智利地震史,就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

2016年12月25日11时22分,智利南部梅林卡市发生7.6级地震,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4年4月2日晚10时43分,智利北部伊基克西南地区发生7.4级地震,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3年1月30日17时15分智利中北部阿塔卡马大区发生6.8级地震,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0年5月4日智利中南部康塞普西翁市发生6.4级地震,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05年11月17日智利北部安托法加斯塔市以东与玻利维亚交界的边境地区发生6.8级地震,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996年9月5日,位于太平洋复活节岛西北部的智利海域发生 7.1级地震,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上述的新闻报道似乎成了有章可循的填空题。无论是北部、中部还是南部,无论是海域还是陆地,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无论在凌晨还是傍晚,在震级都高于6.4级强震的情况下,报道的最后一部分都完全相同:没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当然,智利并不是永远都如此幸运,也有遭受伤亡和损失的时候,如:

2015年查尼亚拉尔市8.2级地震,死亡15人;2014年古古雅镇海域8.2级地震,死亡6人;2007年,安托法加斯塔7.7级地震,死亡2人;2005年塔拉帕卡7.8级地震,死亡11人;1997年智利中部6.8级地震,死亡8人;1995年安托法加斯塔8级地震,死亡3人;1985年首都圣地亚哥8级地震,死亡177人。

由此可看出这样的规律:造成伤亡的,多是≥8级的巨震。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这样的伤亡数字确实是小之又小。而对于曾经沧海的智利人而言,构不成伤害的5.7级地震根本不算啥事,自然也就像微风掠过山岗那样不留痕迹。

“地震并不杀人,你若不给它提供毁灭对象。”

——美国普渡大学地质学家、海地大地震研究者埃里克·卡莱斯

伤亡这么小的法宝究竟在哪里?答案自然是多方面的:国家预防与救援机制的完善,对培养地震专业人才的重视,严格的工程监管和验收标准,频繁的防震逃生教育与演练,相对较低的人口密度等等,但归根结底,最关键的还是先进的抗震设防理念和高水平的抗震标准。简言之,就是建筑抗震性强,绝没有“豆腐渣”工程。

1939年发生在奇廉的7.8级地震死亡3万人,血的教训让智利人意识到,质量不过关,房子就会变成坟墓。第二年,智利政府即颁布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并将不合规范的房屋强行拆除。这样,1960年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地震9.5级瓦尔迪维亚大地震来袭时,智利死亡人数按最高估算也只有6000人,最低估算则为2231人。1985年圣地亚哥发生8级特大地震,也只造成177人死亡。但对于上述两个外界视为“奇迹”的数字,智利政府仍认为“太多”,为此进一步修改了建筑规范,要求所有建筑都按照抗击9级地震的标准来设计,即能抗强震、能阻燃并留有充分的逃生通道;旧建筑则必须通过改建达到抗震标准,否则就必须予以拆除。

智利防震设计理念先进,重在“疏”而不在“堵”。屡遭地震的袭击,智利人意识到不能与大自然“硬碰硬”,因此所设计的建筑不是“坚不可摧”,而是尽可能地缓冲、释放地震能量,从而最大限度地保全建筑物。这实际上与大禹治水重疏浚而轻湮堵是一个道理。如一块混凝土楼板被特意设计成两部分,中间用橡胶或泡沫分隔开,以缓冲地震的巨大冲力,确保楼板不会因扭曲而断裂。在建筑物内留有足够的伸缩缝,以此缓冲地震时的拉伸作用。笔者在圣托马斯大学采访时,就从楼内看到了这样的建筑结构。智利广泛采用的“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也是通过横梁尽端的断裂来化减地震能量。这样,即便数层楼的楼板都已塌下,柱子也不会折断,从而保证了建筑物在地震中或摇而不倒,或倒而不溃,给人们以更多救援和自救时间。为做到这一点,每幢房屋在打桩之前都要钻孔测波速,计算房屋的自振频率,以使其骨架随地震波自由摆动。在施工期间,工程师的现场监督不讲任何情面,并实行严格的工程质量事后追究制度。1985年圣地亚哥8级大地震中,高于27米的1000多栋高层建筑只倒塌了一幢楼,而这幢楼的设计师、建筑公司人员全部被判刑入狱。

智利的抗震效果,在横向对比时更加明显。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了7级地震,同年2月27日凌晨3时发生在智利康塞普西翁的地震达8.8级。作为人类史上第5大强震,智利地震在发生后10多个小时内,又出现了50多次5级以上的余震,释放总能量是海地地震的1000倍,破坏力是100倍。而且,震中是在智利人口最密集的首都圣地亚哥大区。但浩劫过后,两国交出的“答卷”却判若云泥:海地死亡约30万人,智利仅死亡525人。

经历了8.8级特大地震和一系列强烈余震后,人们在圣地亚哥还可以欣慰地看到这样的画面:屋里摆放的陶瓷器具竟然完好无损,绝大部分房子没有出现一条裂缝。个别房屋开裂,但严重受损仅有20多栋房屋,600多万圣地亚哥人可以说是有惊无险。

也许,海地经济落后导致其救援乏力,但经济远比智利发达、抗震研究也堪称先进的日本,1995年的阪神7.2级地震也死了6434人。上述对比表明:智利抗震,确实有方!

需要说明的是,智利的科技在世界上并不领先,其地震监测水平相对较低,多次地震都是由美国先监测到后再通知智利政府。这就难免会“慢半拍”,导致预警、救援都相对滞后。考虑到这一点,智利能将伤亡降低到目前的这个水平,更为难能可贵。

智利人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注重及时汲取教训。如2010年的8.8级地震后初期出现断电失联,智利负责地震勘察和海啸预警的专门机构未能与地方监测站建立联系,错估了形势,过早撤销海啸预警,导致死亡人数骤增。此后,智利各方都就提高全国地震监测网络的稳定性进行反思,并及时推出了新举措:全国地震服务中心扩大了监测网的铺设范围,并在每个主要监测站配备自主发电设备和卫星通信设备,确保及时获得并发布监测数据,做到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智利人不相信“人定胜天”,因为在地震面前即便没有任何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充其量也只是“与天打了个平手”;但智利人相信“地震自身并不杀人,只要你不给它提供毁灭对象。”因此,在建设生命护栏面前,智利人以静制动,严格执法,勇于创新,不断反省,成功地打造了神话般的“金钟罩”和“铁布衫”。   

(责编:燕勐、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