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海 治海 护海
让你爱上厦门的海(金砖故事·魅力厦门)
白浪拍打着黄金沙滩,绿树点缀着环岛岸线,白鹭在红树林滩涂上闲庭信步……这里是福建厦门,一个拥有39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6公里海岸线和近2000种海洋生物的美丽城市。
“这几年,厦门的海域生态环境稳步提升,如今在鼓浪屿,居民在家中就可以看到白海豚跳跃嬉戏。”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办主任洪荣标说。老洪也是厦门海洋专家组成员之一,与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告诉记者,“中华白海豚被称为‘水上大熊猫’。由于工程建设、水产养殖过度开发及水质恶化等原因,白海豚的栖息环境曾一度遭到破坏。”
2000年4月,厦门文昌鱼保护区、白鹭保护区和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合并建成了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12种珍稀物种及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总面积33088公顷。
“全国其他地方的保护区,例如可可西里,大多处在远离人类活动的地方。而厦门保护区的核心区就在厦门岛周边,人类活动比较频繁。而且海洋生物也不像陆地动物,我们没法架个铁丝网把它们的活动范围圈起来。”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老洪们也是动了一番脑筋。
先从建章立制开始。为解决原有法规欠缺引发的管理难题,保护区借助特区立法优势,先后颁布《厦门中华白海豚保护规定》《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厦门市海洋环境保护若干规定》等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于2008年经省人大批准,设定10平方公里禁渔区,有效保护海域生态环境和珍稀海洋物种。
与此同时,在基础设施和技术上也下大力气。厦门海域执法监控系统建成使用,在白海豚和文昌鱼保护区专门设立监控点,对保护区实行全方位动态监控。
如今,保护区已形成了日常巡查制度,据统计,2012至2016年间,共出海监管巡航310多航次。在涉海工程施工地段和沿海24个海洋综合行政执勤点配置了观测人员,全天候监测记录中华白海豚的活动情况和海域违法现象。
海陆一体化的海岸带综合管理亦卓有成效。从2002年开始,厦门投入8亿多元,开展西海域70平方公里、环东海域91平方公里海域综合整治,增加纳潮量4400万立方米,水交换能力改善了30%。“通过综合治理,提升了海域生态和环境质量,拓展了白海豚活动空间,改善了文昌鱼、白鹭的生活环境。”洪荣标说。
环顾今日的厦门湾,一幅碧波潮涌、海阔天蓝的壮美图景展露无遗。可曾经的厦门海域却是网箱密布、垃圾遍布。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境保护与观测预报处处长张煦荣回忆道:“1998年到2008年,厦门投入数十亿元进行退养整治,退出养殖海域7万多亩,整治海域面积161平方公里,退垦还海约4.5平方公里。通过整治,厦门海域水体交换能力得到改善,由养殖产生的海洋垃圾也得到彻底清除。”
海漂垃圾是近年来海域污染的重要源头。“厦门市坚持遵循‘陆海统筹、河海共治’的原则,从源头上进行整治。”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海域与海岛管理处处长黄超群举例说,厦门海域七成以上的入海污染物来自九龙江。厦门与九龙江流域的漳州、龙岩两市开展合作,启动九龙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解决流域给河口海域带来的环境问题。
爱海、护海的优良传统在厦门得到了传承。在厦门,许多民间环保志愿者和公益组织也积极参与保护。“厦门在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起步较早,在管海、治海、护海上,已形成全市共识。”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裴金佳表示,未来,厦门将继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持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厦门与海洋息息相关,保护好海洋就是保护厦门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04日 04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