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国际观察: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六大成果

浦来宁
2017年08月11日10:11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8月6日至8日,中国-东盟(10+1)、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峰会(EAS)、东盟地区论坛(ARF)外长会在马尼拉举行。今年适值东盟成立50周年、10+3合作启动20周年,在东亚合作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意义。与会的王毅外长与东亚各国外长聚焦合作议程,凝聚发展动力,并为年底的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调音对表”、预作准备,成果满满,不负众望。

成果一:10+1合作展新姿

经过多年的深耕厚植,10+1合作已进入“成熟期”。去年,双方以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提升政治互信,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立体合作格局,在经贸、产能合作、互联互通机制、澜湄合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得了可喜的成果。明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双方合作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

本次10+1外长会上,中国和东盟各国外长共同描绘了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愿景,商定加强规划设计,推动互利合作提质升级。近两年来,中国和东盟之间每年都设定合作主题,今年是“旅游合作年”,明年则定为“中国-东盟创新年”,这预示着创新将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新亮点。未来,中国还将与东盟一道加强在反腐败、互联互通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成果落地。中国还将继续通过澜湄合作和东盟东部增长区等次区域合作机制,协助东盟缩小内部发展差距,助力东盟共同体建设。

成果二:10+3合作汇众力

10+3是东亚合作的主渠道。20年来,历经了两次金融危机后,该合作机制发展已较为成熟,在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中担当了主角。各方以财金、粮食、能源、减贫等领域为先导,逐步将对话合作拓展到政治安全、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社会文化等24个领域。近年来,清迈倡议多边化区域外汇储备库、10+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亚洲债券市场倡议下的区域信用担保与投资基金、10+3大米紧急储备机制等对话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如何才能建设一个政治团结、经济融合的繁荣东亚呢?本次10+3外长会上,各方共同提出了东亚经济共同体蓝图概念性文件,商定充分发挥东亚国家间产业互补优势,创新产业合作模式,加大产能合作力度,用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等平台。各方同意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合作,在现代农业、粮食安全、媒体、旅游等领域开拓新增长点,为提振10+3合作注入强劲动力。

成果三:东亚峰会论战略

当前,东亚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也有隐忧。区域国家普遍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还受到全球贸易萎缩的挑战,极端主义、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东亚峰会作为“领导人引领的战略论坛”,坚持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全合作“两轮驱动”,旨在增进相互理解与互信、引领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的发展方向。自2005年成立以来,东亚峰会为稳步推进区域安全架构对话和非传统安全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的东亚峰会外长会上,各方阐述了对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看法,共同倡议领导人会议发表“减贫合作声明”,商定进一步落实《<金边发展宣言>行动计划》,加强能源、金融、教育、公共卫生、灾害管理、东盟互联互通等六大重点领域合作。各方还在化学武器、预防和应对恐怖主义意识形态扩散、打击恐怖融资等领域加强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主席国菲律宾今年特地邀请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阿利莫夫出席了东亚峰会外长会相关活动。东亚峰会携手上合组织,将为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与稳定开辟一条新的合作道路。

成果四:ARF劲吹“中国风”

东盟地区论坛(ARF)是目前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和包容性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在救灾、反恐与打击跨国犯罪、海上安全、防扩散与裁军等非传统安全合作方面成果丰硕。自ARF于1994年成立以来,中国已举办了40多个合作项目,每年主办的合作项目都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今年ARF外长会上,中国向与会各方介绍了今年初中国首次发表的《中国亚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书》,重申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战略、阐释亚洲安全观以及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中国率先垂范、积极践行着这些理念倡议,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主力军”。

持续升温的朝核问题是今年ARF外长会的“超热门”议题,各方激烈博弈。近年来,朝美对抗示强持续,朝鲜半岛安全问题反复突出,朝鲜不断加快核导开发。美国一味强调中国对朝鲜负有“管束责任”,对朝鲜“极限施压”,在会上也采取了“孤立朝鲜”的外交行动。然而,激化矛盾对解决问题无益。会上,中国发挥了“稳定器”作用,积极劝和促谈。王毅外长重点指出,“一时显然谈不拢,但谈比不谈好,交换意见比对立好”,并呼吁各方想办法解决彼此的合理安全关切,抓住了解决半岛问题的钥匙,他强调通过“双轨并行”和“双暂停”斩断当前局势的恶性循环,为恢复和谈找到突破口,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矛盾分歧。王毅外长并强调,中方作出了重大牺牲,各方都应承担责任,相向而行。评论认为,中国为会议顺利运行,为打破“朝核僵局”提供了有益思路,争取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成果五:南海合作有进展

南海局势降温了。南海问题逐渐变为了南海合作,原来干扰东亚稳定的“绊脚石”变为了区域合作的“催化剂”。近几年,在个别国家刻意煽动下,南海问题急速升温,“杂音”不断,甚至一时在国际和地区形势中掀起“惊涛骇浪”。但是,中国临危不乱,以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大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通过双边对话协商,与东盟国家妥善处理了有关争议,成功实现南海问题“软着陆”,并一直保持着对话势头。

当前,南海形势趋稳向好,进展积极。中菲关系去年实现转圜,双方重启了中菲合作大门,正致力于把损失的合作时间抢回来。两国高层交往密切,互信与合作不断加深,睦邻友好关系向着正确方向稳步发展。中菲还在不久前成功举行了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第一次会议。今年5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14次高官会在贵阳成功举行,地区各方达成“南海行为准则”框架,南海合作取得重要成果。今年的系列外长会上,域内国家普遍积极评价当前南海局势,并表示将进一步开展了有效合作。会议通过了“南海行为准则”(COC)框架,王毅外长还对外宣布将在做好准备后于年内适时启动具体案文的实质磋商。值得一提的是,会上仍有个别域内外国家妄图“搅局”,不断释放消极信息,与会的王毅外长代表中国对此进行了坚决和有力的斗争。令人欣慰的是,“智者求同,愚者求异”,东盟绝大多数国家都充分肯定了同中国合作取得的成果和南海局势的稳定向好,南海问题重回正轨、南海合作稳中有进,这是众望所归、大势所趋。

成果六:东亚合作潜力大

今年以来,东亚合作加速提速势头上升,地区国家加强合作积极性高涨。究其原因,首先是地区优势明显。与中东、非洲一些地区的“变”与“乱”相比,东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联动融合发展态势良好,亚洲依然雄踞“全球稳定板块”、“发展引擎”和“合作高地”的“宝座”。“大河涨水小河满”,地区各国对自身未来发展抱有信心,对当前和平稳定局势备加珍惜,对推进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东亚区域合作势头的政治意愿不断增强。

其次是各方抱团取暖需求强烈。世界经济依旧复苏乏力,美欧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逆全球化”风潮为区域合作前景蒙上了阴影,但也激起了地区国家共同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开放型经济、加快区域合作步伐的迫切要求。

“中国动力”已成为引领东亚合作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东盟多国领导人和高官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地区发展大计。各国都希望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在经济走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上取得新的进展。可以说,“一带一路”引领了区域合作,维护了东亚健康稳定发展的“大势”,为东亚区域合作插上了助推的翅膀。

回眸历史,中国始终秉持“亲、诚、惠、容”理念与“睦邻、安邻、富邻”方针,积极推动和引领东亚合作方向,为地区发展持续注入“正能量”。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展望未来,中国将永远当好东亚合作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建设者、重要贡献者,与东亚各国一道聚焦发展、共创区域合作新篇章!

(责编:杨牧、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