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国际社会看好中国经济上半年答卷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9%,财政收入增长了9.8%,城乡新增就业735万人,消费、投资、出口实现了比较均衡的增长……”2017年已然过半,中国经济交出上半年答卷——形势稳中向好,结构调整深化。
中国经济今年上半年成绩单,高出国际一些权威机构和专家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7月底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中,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0.1和0.2个百分点。IMF认为,中国经济表现强劲,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亚开行、世界银行、普华永道等多家国际机构今年相继发布的经济预测报告无一不对中国经济予以积极评价。境外主流媒体也对中国上半年经济表现给予了正面评价,国际社会持续看好中国经济增长。近日,一批国际金融、经济领域专家在接受本网记者的专访中,解读中国为何能在全球经济复苏疲软的大环境下取得稳中向好的态势。
加强金融监管 提振可持续发展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要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7月中旬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释放出,中国将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备受海内外各界关注。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当今全球大环境中,类似“黑天鹅”“灰犀牛”等可能冲击金融风险底线的事件频有发生,中国要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敏感性确保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主基调。
穆迪的银行业分析师茱莉亚·万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中国政府采取更灵活的政策来遏制‘影子银行’,有助于缓解银行的资产风险,并解决金融体系一些关键的失衡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顾问兼研究部主任莫里·奥伯斯费尔德同样认为,中国政府在金融监管方面采取的举措值得肯定。
一些海外媒体和接受本网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也对“防止中国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给予关注,认为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稳定的举措打消了外界对中国债务增长问题的顾虑,稳定了对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信心。
布鲁金斯学会中国经济研究员、世界银行前驻中国代表戴维德·多勒告诉本网记者,中国信贷的快速增长、影子银行以及盲目的海外投机项目对中国经济前景带来负面影响,其造成的债务风险一直受到外界担忧。“但是中国政府已明确了加强金融监管,使其成为长期政策,这将有助于消除货币压力。”
“非常及时!非常重要!”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政府采取了加强金融监管的举措,控制住了一些高风险带来的消极因素。这些政策调整减少了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信贷供给间的联系,将增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促进中国从低收入向高收入国家的平稳过渡,“尽管这些措施中的部分可能会在短期内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一些压力,但长期回报将是非常重要的。”
南非标准银行集团中国办事处经济学家杰里米·斯蒂文斯对本网记者说,金融稳定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中国央行已设定了一个保守的宏观环境,各监管机构以高度协调的方式积极配合。“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看到更多信心。在新的监管政策下产生的信贷如与经济活动相一致,并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中国政府实施的金融监管举措就会被证明是有效的。”
皮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分析师黄子轩指出,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中国非金融企业信贷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没有像2016年的那样上升,这展示了中国政府加强金融监管和去杠杆化措施的结果。“中国加强金融监管是基于他们对当前信贷增长问题的认识。此外,金融监管还包括对对外投资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境外投资回报率低这一风险有可能会转移到国内金融业。对此,金融监管机构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
中国创造更健康的市场环境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提到的妥善处理“僵尸企业”一时间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重点。一些媒体认为,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将处置“僵尸企业”比喻是“牛鼻子”,可见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
“僵尸企业”是指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处置“僵尸企业”是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也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
“解决僵尸企业的问题,将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使中国经济更有弹性,减少其内部和外部冲击的脆弱性,”庄巨忠说。
戴维德·多勒也认为,“僵尸企业目前是一个发展问题。中国应该让这些企业退出市场,并追究其债务。这样的话,将会给中国创造一个更健康的市场环境,有助于去除杠杆化。”
“我非常赞赏中国当局能意识到处置僵尸企业的问题”杰里米·斯蒂文斯指出,企业和金融机构必须将现实的经济活动放在发展的重中之重,那些不能存活企业就应及时淘汰。
“特别是一些国有僵尸企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却享受着优惠待遇。因此,僵尸企业的存在对提供贷款的银行构成威胁,提高了潜在的财务风险。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将会对这些风险进行管控”黄子轩说。
国际机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
中国经济上半年成绩单令国际社会普遍看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开行、世界银行、普华永道等多家国际机构今年相继发布的经济预测报告无一不对中国经济予以积极评价。不仅如此,境外主流媒体也对中国上半年经济表现给予了正面评价,国际社会持续看好中国经济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除了三次上调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外,该机构主席拉加德甚至在出席活动时透露,按照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IMF有可能在未来10年内将总部从华盛顿迁到北京。她对此解释说,IMF章程规定总部应设在份额最大的成员经济体。
德国《世界报》报道称:“多年来,国际上一直有人唱衰中国经济。现在,中国再次公布好得惊人的数据。中国经济火车头正开足马力。中国以此戳穿了多年来唱衰中国经济的全部谎言。”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全球事务研究所主任埃里克·伯格洛夫为本网的撰文中指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调速换挡期,依旧保持着中高速增长。事实上,对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维持长期的高速增长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增长质量比增长速度更重要。中国当前需要着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力和人力资本。
他还认为,长期的增长必须靠生产力的提高来实现,而这取决于创新,即新产品、新流程、新技术等。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正在逐渐攀升。影响中国能否继续提高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吸收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目前发展态势非常良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并且在股市估值高,反映出市场对未来增长的预期。毫无疑问,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崛起将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它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积极影响已经体现出来。
专家认为,中国政府在创造就业方面取得的成效有力支撑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中国国内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这要归功于稳定的就业、薪资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此外,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有力的保障。展望未来,为确保中国消费的稳定增长,政府应继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有利于政府减少收入不平等、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城市会因此创造更多的高薪岗位来吸引人才”庄巨忠对此表示。
“创造就业机会与劳动力技能匹配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老百姓能享受到生活质量提高,从而刺激购买力上升,并以一种与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方式完成。” 南非标准银行集团中国办事处经济学家杰里米·斯蒂文斯对本网记者说道。
世界银行前驻中国代表戴维德·多勒表示,“如果中国政府将财政支出从一些建设基础设施项目转移到为民众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中的话,会有利于中国经济消费的增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