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希望,在这里延伸(记者手记)

2017年08月07日05:4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巴士拉机场是彼时所建,历经30年沧桑依然整洁明亮,毫无破败之感,这座石油之城的“气质”可见一斑。

  走出机场,迎着灼热阳光,眼前的一幕幕,让人紧张的感觉油然而生——在安保人员的指导下,穿戴上钢板制成的防弹衣和头盔,跨进笨重的防弹车;安保人员荷枪实弹,神情严肃,不时用对讲机通报情况;车子在坑坑洼洼的柏油路上飞驰,不时会遇到关卡检查:护照、油田进入许可、参观证件等等,过程繁琐;炸毁的坦克和遗留的战壕……都让人想起这里曾经痛苦的战争岁月。

  如今,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但艰难的恢复期才刚刚开始。当地人找到一份工作依然很难,多数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这样的经济条件为极端主义思想提供了温床:虽然伊拉克整体的治安情况在好转,但距离巴格达550公里的巴士拉时常发生恐怖袭击。就在记者入住项目营房的第二天,巴士拉就传出恐怖袭击的消息。当地工人笑称,这是在“欢迎”记者——大家以乐观的精神付之一笑,但他们平时面临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围绕着营地的是铁丝网、壕沟、高墙三层防护,工人们说:“长期生活在营地之中,做梦都是荒漠和高墙的黄色。”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企业不断诠释着“中国速度”“中国质量”。在哈法亚油田,当地人对记者说:“你看,这里之前都是茅草屋,中国人来了,就业机会也来了,我们住上了砖房。”

  中国人承建鲁迈拉早期电站项目,进展又好又快。当地人对记者说:“近三四年来,受低油价影响,多个石油项目半途而废。伊拉克的发展依赖这些项目,中国人以他们的执行力完成了所有项目,给我们的发展带来动力,衷心感谢中国朋友!”

  2015年,中国成为伊拉克最大的贸易伙伴。当地人说:“伊拉克战后重建需要中国这样的重要伙伴。双方合作是务实和共赢的,各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当地带来和平、稳定与希望。”

  面对在酷热之中身穿厚重防护服的中国石油人时,我看到他们尽展技艺,将一个个“精品工程”交付伊拉克人民的真诚愿望;面对阿诗玛、艾哈迈德这些当地员工时,我看到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希望。

  当最终离开这里,回望这些难忘的人和事,回望着绿树成荫的园地、机械穿梭的项目现场时,我看到了坦诚高效合作给这片热土带来的希望。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07日 23 版)

(责编:冯人綦、刘洁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