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消失的王朝
103年前,也就是1914年的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大战历时4年多,涉及30多个国家,殃及15亿人口,伤亡人数达3000万,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大灾难。
一战后,随着一波波革命浪潮的涌现,欧洲的君权时代走向终结,欧洲皇室也荣光不再。
百年之后,再看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人们不禁感慨:那些王朝的掌舵者们,虽然掌握着至高的权力和巨大的资源,能发动大战,却无法真正驾驭大战;能一念之间决定很多人的生死,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最终,有的江山易主,有的王朝崩塌。面对战争洪流与历史的必然规律,势单力薄的个人也好,底蕴厚重的家族也罢,在百年的命运跌宕中,显得那么渺小。
奥地利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偕妻子巡视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被不满20岁的塞尔维亚族青年学生加弗里洛·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也被视为一战导火索。
当时,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共同组成了奥匈帝国,斐迪南既是奥地利皇储,同时也是奥匈帝国皇储。
事实上,对照当时的欧洲格局不难看出,一战爆发早已势在必行,“萨拉热窝事件”只是借口而已。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被终结,分散的德意志联邦则以战胜方的姿态,组成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德国强势崛起后,拉拢奥匈帝国,与英法俄展开激烈竞争。
到20世纪初期,欧洲大陆实际已形成了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这两大敌对联盟。每当发生重大争端,两大联盟的成员国无论愿意与否,都会卷入其中。
欧洲一些小国则摇摆于这两大势力之间,伺机谋求自己的利益。特别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东欧国家,更希望能借助大国力量,争取民族解放和自立。
当时,塞尔维亚已经成为南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同样拥有大量塞族人口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也就是波黑,这被塞尔维亚视为屈辱。
于是,在得知奥地利皇储夫妇即将巡视萨拉热窝后,一些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开始酝酿刺杀。
刺杀斐迪南的普林西普属于一个激进的秘密团体“青年波斯尼亚人”。这个团体的首领,是塞尔维亚秘密组织“黑手会”的骨干。
被捕后的普林西普(前排左一)
“黑手会”成立于1911年,主张通过恐怖行动,实现团结所有塞尔维亚人的民族理想。他们的徽章由骷髅、匕首、炸弹和一瓶毒药组成,上面写着“不统一,毋宁死”的口号。
其实,普林西普原本只是从青年学生中挑选的外围配合人员之一,并不是刺杀斐迪南的核心力量。
经过近两个月的准备和策划,1914年6月初,普林西普等人从塞尔维亚进入波斯尼亚境内,随身携带着手枪和手榴弹,同时还有一小瓶氰化钾:如果被俘,他们将服毒自杀。
按计划,刺客们埋伏在斐迪南夫妇乘车的必经之路上。当敞篷车行驶至楚穆尔亚桥时,主要行刺者查布里诺维奇从兜里掏出一枚炸弹朝敞篷车扔了过去。
这枚炸弹的威力足以置车上的人于死地,却偏偏落在车的篷布上,随即弹落在地。还有一种更神奇的说法是,炸弹其实落在车内,千钧一发之际,斐迪南反应极快,将它扔出车外。
受到惊吓的斐迪南夫妇还不算慌乱,决定临时改变行车路线。车队于是沿着一条比较宽阔的街道继续前行。行驶到拉丁桥附近时,车队突然停了下来。
有人说,之所以停车,是司机忘记路线已经改变,被后面跟着的波斯尼亚军政府长官叫住;也有人说是由于司机紧张,遇到状况刹车过急造成熄火。
不管什么原因,斐迪南夫妇乘坐的敞篷车正好停在了普林西普守候的咖啡馆前。当别的刺客或被捕、或见计划未成迅速撤离时,普林西普恰恰还守候在原定的地点上。
就这样,短短几秒钟内,一连串的机缘巧合让普林西普走进了历史:
他如同幽灵一般掏出勃朗宁1910型手枪,扣动扳机。一枚子弹打断了斐迪南的颈静脉,另一枚子弹射穿了索菲亚的腹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后,普林西普想举枪自尽,却被扑上来的警察把枪夺下。他咬碎氰化钾药瓶,因药力不够,只引发了一阵痉挛。被他击中的皇储夫妇,则因失血过多当场身亡。
刺杀成功后被当场逮捕的普林西普
萨拉热窝枪声传来,让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好战派人物兴奋不已。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决定教训塞尔维亚。
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这位皇帝从小就被刻意培养成一名军人,并于1867年一手创建了奥匈帝国。他终生身穿军服,洗冷水澡,睡行军床,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能熟练运用帝国内的8种民族语言。
他还有一位异常美丽的皇后伊丽莎白,也就是著名的茜茜公主。起初,二人过着童话般的生活。
但命运捉弄,约瑟夫的家族悲剧不断:他的大弟弟被人在南美枪杀;妻子在日内瓦湖畔被一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用锥子刺死;唯一的儿子、皇太子鲁道夫31岁便殉情而死……
电影《茜茜公主》剧照
没办法,他只好立三弟的长子斐迪南为新皇储。没想到,斐迪南夫妇又被刺杀。巨大的打击之下,84岁高龄的弗兰茨·约瑟夫决心立即对塞尔维亚进行报复。
弗兰茨·约瑟夫深知在这一问题上得到德国支持的重要性,他慢慢试探德皇威廉二世的态度。得知他力挺奥匈帝国后,弗兰茨·约瑟夫打消了最后的顾虑。
7月23日,在德国的要求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一份最后通牒,其中提出的要求,是“稍有民族意识和尊严的国家根本不能接受的”。同时,塞尔维亚也得到了俄国的暗中支持,断然拒绝了这份最后通牒。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一战正式拉开序幕。很快,协约国阵营的俄法英三国以及同盟国阵营的德国也纷纷宣布参战,战火蔓延至整个欧洲。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所发动的报复性战争最终使数千万人倒在血海中。虽然战争后期他心生悔意,希望战争能就此停止,却已经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帝国风雨飘摇。
就在大战正酣的1916年,他悄然去世,侄孙卡尔一世接替了他的皇位。战败后,奥匈帝国解体。
卡尔一世
与弗兰茨·约瑟夫相比,德皇威廉二世亲眼见证了国内君权的旁落,成为名符其实的“末代皇帝”。
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占得先机,经济发展迅猛,实力大增。这让当时很多大国惊羡不已。当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打响了惊天动地的那几枪之后,威廉二世认为德国称霸的机会来了。
德皇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的态度来自他的判断: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战争准备更充分,对手英法俄三国尽管结成军事联盟,但战备动员上略迟一步。要先发制人,战于敌之不备,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
德国官员也通过各种渠道向维也纳“吹风”:如果立即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俄国和法国很可能不会介入;就算俄法两国介入,德国的军事实力足以单独对付两国,奥匈帝国只管集中精力解决塞尔维亚即可。
威廉二世于是决定充分利用萨拉热窝事件——先挑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在得知俄国为了保护塞尔维亚实行局部动员后,于1914年8月1日对俄宣战,两天后对法宣战。
德皇威廉二世
大战最初几个星期,德国被狂热的民族情绪所笼罩。大批居民涌上街头,高唱爱国歌曲。当时,很多德国人相信自己是外部敌人多年“包围”的受害者,是俄国用卑劣的方式把战争强加给德国,现在,清算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然而,战争并没有像威廉二世和德国政府设想的那样,朝着胜利的方向发展。德军攻入法国后没多久,法军就在马恩河战役中成功阻滞了他们的进攻。虽然部分德军先遣部队占领了巴黎,但由于后续部队迟迟不到位、供给不足,这次占领的意义大打折扣。
1914年圣诞节,在从瑞士到英吉利海峡的漫长战线上,交战双方的士兵蜷曲在阴冷、泥泞的战壕中对峙。这种“战壕战”一打就是4年。结果,战线几乎没有大的改变,只是双方战线的后方,多出了几百万个刻着战死者姓名的十字架。
另一个更大的困难也在时刻蚕食着德国人对胜利的信心,那就是两线作战的窘迫。尽管德军在西线对法国和在东线对俄国的作战样式并不相同,但面对如此巨大的消耗战,德国无论从军备还是国民经济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随着战争进入第二、第三个年头,威廉二世和他的幕僚们,已经越来越难掌控拴着战争魔兽的那条缰绳。
1916和1917年的两件事,彻底打残了威廉二世。
首先是英德日德兰海战。尽管德国舰队给英国舰队造成了一定损失,但英国舰队最终成功将德国海军封锁在德国港口。用重金打造并被寄予厚望的德国舰队从此几乎毫无作为,只能倚重潜艇战打击对手。
其次是美国参加对德作战,彻底扭转了大战双方的力量对比。美国的物资、军队被源源不断送往欧洲战场,美国舰队与英国舰队联合作战,对德国形成了强有力的海上封锁。
厌战情绪和供给不足使人们对“伟大的君主”与“该死的战争”心生怨恨,德国国内士气明显下降。1918年下半年,军事的失败态势已经明朗,社会的全面崩溃一触即发。威廉二世逐渐被架空,成为这个国家名义上的代表。
1918年11月初,基尔港的水兵率先起义,与当地工人一起控制了全城,德国十一月革命就此爆发。革命之火在全国迅速蔓延。11月9日,社会革命党首领菲利普·谢德曼在下议院阳台上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国”,这是德国资产阶级“改朝换代”的明确宣示。
同一天,德国首相巴登亲王马克斯突然宣布,同时废除威廉二世的两个封号。威廉二世原本寄希望于军队中“保皇派”的支持,却遇到“冷脸”: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将军辞职,冯·兴登堡元帅也劝他退位。威廉二世手里最后一根稻草,也逐流而去。
偌大的德国,已经难寻皇帝的安身之所了,威廉二世只好退位。他打算去荷兰,那里当政的威廉明娜女王是他的亲戚。动身前,自幼就有的自卑感让他不甘于就这样灰溜溜地离开,他说:“我很惭愧,我不能离开。只要有一个营保持忠诚,我就留下来。”
但他的左右没有人愿意去为他找一个这样的营,他们知道,这样的营实际上并不存在。11月10日,一个寒冷的拂晓,一列只有两节车厢的火车,载着落魄的威廉二世及其家眷朝荷兰边境驶去。
威廉二世
此后,威廉二世一直生活在荷兰,避过了战胜国对他的引渡,还娶了一位小他28岁的妻子,安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1941年,他因脑血栓病逝。去世后,他的墓碑上写着:“无须赞赏我,因为我无须赞赏;不要给我荣誉,因为我不要荣誉;不用制裁我,因为我即将受难。”
如果这是他自己写的,的确表达了足够复杂的心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