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缘起、成就与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制定的具有长期持续性的外交集合。其核心是服务于和平与发展的总目标。和平与发展贯穿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缘起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二十多年后,中国实力虽然仍大大落后于美国,但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达到三分之一。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国际力量格局的转型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腾飞但还不足以产生世界影响。2001 年美国经历恐怖袭击,后发动伊拉克战争付出巨大代价,2008年又遭遇金融危机,经济再遭重创。中国较好地规避了经济危机,总体实力得到提升。如果说苏联解体后国际社会进入新的转型期,那么新世纪以来转型期则有了明显变化,中国实力不断上升,美国实力相对下降。2010年有了标志性变化,中国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
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经济大国。中国的发展是一个规模大国的发展,也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将大国综合实力转化为大国外交能力,成为关乎国运也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
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呈现不断提升之势,中国与其他国家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互利共赢格局的强化把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已经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入中心,成为世界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大国,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中国对自身外交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
2014年11月28—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大国外交。中外学者对此反应踊跃,从理念、方式、特点和意义等方面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开了研究,已经形成中国研究的新亮点。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经历由“发展中大国”向“发展中强国”、由“边缘”向“中心”、由弱向强、由地区性强国向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的转变,正经历由量到质的转变。大国特色蔚然成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形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密切相关,而中国复兴的成败在相当程度上也取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能否有效推进。
为什么要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是凭空而来,是基于自身实力变化和国际形势处于转型期这两大关键性因素而产生的。
一、国际社会期待中国的大国外交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
在“一超多强”的二十年间,美国并没有把世界引向更加繁荣,反而使自身因权力的滥用陷入困境。美国的错误在于:其一,滥用武力,导致反恐扩大化,从而自陷困境;其二,美式霸权始终没有解决与他国对立的问题。美国试图继续谋求国家利益最大化,而导致美国与多国处在对立状态;其三,美国正在丧失活力。在制度性霸权陷入困境、全球影响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美国变得更加利己自私、保守和封闭,在国际制度变革与完善的过程中畏手畏脚,排他性、小团体、富人俱乐部的思想浓厚。美国在全球的联盟体系基本上由发达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峰会(G7)只限于发达国家,美国在东亚战略的实质还是拉帮结派以阻止他国发展的方式来促进自身发展。总之,美式霸权陷入治理困境,国际社会期待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在一些国家不断出现贸易保护主义、国家至上论的时候,2017年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经济论坛的讲话,对于如何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贸易关系以及中国如何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世人的信心。无论是传统欧洲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发展中国家都一致看好中国发挥的建设性作用,期待中国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帮助世界经济尽快走出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的困境。
二、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中国进行相应的调整
当前,国际格局仍处于深刻的转型之中,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中国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迎头而上,完成神圣的历史使命,推进历史进程,完善现有的国际体系。如何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创造性运用国际影响力,成为国际体系变革的关键,也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突破口。
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涉及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涉及全球经济复苏问题、能源问题、金融问题、全球治理困境等,还涉及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安全等艰巨责任,另外,像互联网安全、大数据等新技术领域,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全球化不断深入并朝更高水平发展,而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同时,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实现了经济腾飞,与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快速发展中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集体崛起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国际秩序进入了加速重组时期。国际、国内的一系列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中国外交正逐渐从反应式、被动式转变为更加积极,更加主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或强权外交截然不同,是在明辨国内外形势之后,结合自身和相关国家利益,深刻认识问题的复杂性和联动性,在新的原则和理念上建立起来的大国外交战略。
中国的复兴必然不同于传统大国。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必须具有其自身特色。大国的历史、现实和人文禀赋决定了每一个大国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个大国都有其自身特点,每一个大国都要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历史传承与历史遭遇、民族使命、文化禀赋、国内与国际环境客观上要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在通过不断创新的新理念、新布局、新构想,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破解传统大国发展瓶颈和大国兴衰周期律的关键之一,就是牢牢把握“共同性”这个核心,解决好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和推进,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承载人类历史使命为人类未来发展提出的宏大命题和伟大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的是各国如何在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同时,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致力于实现人类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有机协调和有效相互促进。而人类利益与国家利益如何更好地协调在一起,是历史上大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中国不同于历史上的崛起大国,历史上那些崛起大国以损害别国利益来谋取大国自身利益的做法,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推进国际关系发展的法宝是互利共赢而不是相互损害。
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宏大目标指引下,中国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海外利益和推动世界繁荣的新理念、新方式。十八大以来中国围绕着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提出了新型发展观、合作观、安全观、义利观、秩序观、治理观、文化观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外交思想的内涵,也为国际社会贡献了具有东方文化智慧的大国思想。而在实践层面,中国外交更是不断创新与努力探索。亚太自贸区的构想、“一带一路”的倡议,丝路基金和亚洲开放银行都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方式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放眼人类、着力于世界整体发展的大手笔、大战略。G20机制与金砖机制平台、APEC机制也是中国正在努力推动的世界范围内的合作平台。
中国的崛起方式一开始即强调互利共赢。中国完善和变革国际体制的意愿强烈,观念具有引导性,主动进取精神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理解。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在所有涉及国际体系的主张中都强调开放性,这就与美国的排他性构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不仅主张开放、非排他,在国际责任方面也在践行大国责任。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没有明确的国别威胁指向,强调协力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这在民族国家诞生以来的国际关系史中具有开创性。中国的崛起不是单纯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崛起,也不是仅仅指实力的壮大,而是更加指向推动和倡导新理念、新思想,促进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更为公正合理的发展进程。
什么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首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面向全球的外交,以国际化促进自己新一轮改革开放,同时推动和帮助别国的开放和国际化。中国外交已经别无选择,必须要面向世界。过去二百多年以来的中国,多集中思考如何以弱抗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中国需要考虑如何建立自己的强国战略,这不仅需要战略眼光,同时也需要能力建设上的充分准备。要有强强合作的意愿,也要有强强对话的信心。21世纪的全方位外交要求中国从全球视野看待问题,强化战略性构想。大格局、大视野 、大布局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大特点。历史使命感和纵深感驱动的中国外交正在形成新的全球世界观,体现了中国对国际政治、全球事务新角色的重新认识和新的世界意识的出现。全球视野、全球布局充分体现出习近平主席外交思想的风格和气魄。
其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基于中国作为大国而展开的外交,而不是针对大国的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以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对人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而不是与世界上其他大国争夺主导权和霸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不是谋霸和称霸,而是谋求联合自强与合作,即不仅是谋求自身的壮大与发展,同时也要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第三,中国的大国外交正在改变原有的以双边为主的外交模式,而更加注重多边,更加重视区域和全球范围的事务,同时也更加重视综合和整体的考量。包括经济与政治的结合,政治与安全的结合。即使是安全本身,也更强调综合安全的理念。
第四,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身份的转变,要求中国具有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从时空角度来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在纵向上基于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在外交上表现为从只集中于国内的‘发展外交’转变为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在横向上基于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东方文明国家’的三重身份下,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大国外交之路。” [1]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在何处
研究和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首先是强调其特色。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在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基于自身外交实践和探索,不断创新,具有独特性和现实操作性,同时赢得国际社会的日益理解、接受和响应。
其次是大国特色突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承担着大国责任,这个大国特色强调大国视野、整体布局、创新驱动,具有全球影响的战略规划与布局,其核心是开创一个新型大国的创新发展道路。
第三是突出理念创新。突出和平性,强调发展性,由此探索中国特色和平理论的构建问题。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和合、多元文化共存的传统理念。谋划整体性、认清复杂性,解决好当今世界中观念差异和制度差异、文明多样性条件下的合作问题,力求创建以共赢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合作理论。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新发展
中国坚决反对传统大国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殖民主义和势力范围争夺,强调不结盟,发展模式与西方传统国家不同,如何实现这种转变,如何被他国接受?中国实力转变后的目标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中国要解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带动国际社会更加公正合理的发展。实现观念差异下的多元互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容各种不同的差异。解决好差异与合作的协调关系,解决内外不平衡,改变单一型对外依赖。立足于自身,使内部与向外拓展相结合,向内与向外共同发展。
中国正在实施的是强有力的综合战略,安全上构建伙伴关系网,军事上建设国防现代化,经济上推动亚投行和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起于经济但又将三者相结合。
中国发挥影响力有两个关键要点:一是大国关系。联合弱小国家是为了影响大国,当然是影响大国而不是抗衡大国。二是国际平台。利用已有平台,搭建新的平台。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主线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核心理念就是合作共赢。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外交战略尤其需要全球布局和谋划,形成中国的大棋局。对外仍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地位,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中国作用与做出更多贡献。这就需要加快将资源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进程,需要加快培育能够在国际机制中工作的人才,需要发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引领性和创造力,需要扩大发展合作空间,需要有一定的保障能力。
从对外战略来看,由起步阶段以学习借鉴引进为主的改革开放走向壮大自己提升国际地位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关键是由学习向交流,由借鉴向创新发展,由独立自主向联合自强转变。
在全球治理中,既要解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又要带动国际社会更加公正合理的发展,实现观念差异下的多元互补。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际社会中有三大任务:首先要带动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在面向市场和所处发展阶段上有相似性,更适于中国与之合作发展。中国经历了第一阶段向发达国家开放,现在应更加向发展中国家开放,这一轮开放不像第一轮是请进来,更多是走出去。第三轮需要实现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平衡发展,实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互促进,由不对称的请进来到对称性内引外联。
其次政治安全上需要扩大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必须是正面的、和平的、合作共赢的,以推动国际社会发展更加均衡、公正与合理。国际上对于公平发展的期望也驱动着中国发挥带头作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国际上的体现之一就是公平发展。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合理均衡的方向发展需要有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才能推动。
第三要协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协调好、稳定好大国关系的同时,又要发展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缺一不可,注重综合平衡。中国实力进一步壮大尤其需要处理好与传统大国的关系。
如何应对未来挑战
中国外交正在经历转型,正从单纯为经济服务转向为发展与安全服务。发展本身的概念在转变,不仅指经济发展,而同时指综合国力的发展。发展的概念更为综合,既包括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国际地位的提升,同时也指发展安全,发展所具有的内外部安全环境的保障与改善。主权安全与发展安全的高度统一。
要实现中国特色大国战略目标,实现影响力最大化,就要把经济上的优势转变为安全上的优势。实力转变首先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后发优势转变为领先优势。要加快战略转化的时间周期,优化资源利用的布局和组合,提升资源转化的效率。
一、如何妥善解决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难题与发展难题
中国的和平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两难困境。一是安全难题,中国需要和平发展,但国家安全却面临着国家主权和领土纠纷的挑战;二是发展难题,中国国内经济需要升级换代,经济驱动力不足,但中国又面临需要为不断拓展的海外利益而保驾护航的任务;中国国内经济实力增长放缓,经济发展模式处于转型期和困难期,但中国急需依靠经济实力为扩大国际影响力提供物质支撑。以上构成了中国的安全和发展两难问题,导致全球不断深化的相互依存与中国加强战略自主性之间的矛盾,中国“大国责任论”与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和实力之间的矛盾。两个问题构成的两大难题需要化解。
二、妥善解决外交能力的有限性与需要不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之间的矛盾
中国综合实力有了极大提升,但转化为国际影响力的进程相对滞后。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面临转型,存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同时,中国需要在“四个全面”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金融体系需要进一步现代化,工业体系需要进一步国际化和科技化,但现有外交资源和外交能力都面临不足。因此,需要从机制和人员布局方面强化制度改革,不断缩小能力有限性和影响力需要加大之间的矛盾,协调和平衡好各类需求之间的关系,确立战略优先和集中领域,调动和激活各种资源,促进中国实力向国际影响力的有效转化。
三、探索如何协调中国多重“身份”与国际体系的互动关系
中国不是现有国际体系的反对者,而是积极参与者,是愿与其他国家一道为完善国际体系而不断努力的建设者。目前,中国的实力与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国际社会强调中国责任,而中国则希望国际社会实现权责平衡。中国面临角色与身份的转变,由被动适应者向积极应变者转变。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体系变迁的动力,中国需要明确作为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渐进改革者的角色定位,与其他国家一道促成既有利益格局与观念分布的良性调整,推动国际体系的完善。
简而言之,要把握大势。推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更加密切的相互依存。注重联通,强调互联互通而不是分割阻断。突出发展创新,以超越传统权力政治的新思路、新方式,以更具有创造性主动性,追求良性互动,相互塑造,达成更大的战略覆盖。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是分享而不是独霸权力,共赢而不是独占,伙伴而不是结盟,一体化而不是分割化,国际政治民主化而不是国际政治权力化。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前期准备需要三个过程:国家间深度相互依存,形成国家间制度兼容的联合体,最后是实现命运共同体。因此,当前的任务首先是要加深相互依存,推动伙伴关系联合体的形成,从而为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带一路”、金砖机制都是实现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尝试。命运共同体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人类命运与国家利益的协调,坚持反对特权论和例外论,强调共建与共享。
总体而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在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下,落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努力构建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大国外交,推动地区和国际机制的建设,推动公正均衡的国际秩序的发展与完善。构建新型大国伙伴关系和协作伙伴关系,发展软实力,在包容互鉴的精神指导下,大力弘扬多样化文明共同生长,推动人类思想的灿烂繁荣。勇于承担大国责任,为世界的繁荣与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作者系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转载自《当代世界》总第428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