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世界创新版图跃升中国力量(国际视野)

近日,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人们骑到了来自中国的共享单车;在欧洲等旅游热点地区,大家更是可以体验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付款的便利。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创新元素走出国门,为世界造福。中国,输出的不仅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有新鲜的生活理念。创新,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2017年07月18日04:5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印度首都新德里出租车司机卡玛向本报记者介绍Paytm的使用方法。
  本报记者 苑基荣摄

  在英国曼彻斯特,市民在体验摩拜单车。
  新华社发

  印版“支付宝”成功占市场

  本报驻印度记者  苑基荣

  “我用Paytm已经有半年了,每次乘客扫我的二维码,几秒钟就能完成支付,相比现金结算,不但不用找零,而且保证安全。现在我的用户大半都用Paytm支付。方便、快捷又安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出租车司机卡玛对本报记者说。

  卡玛的出租车上有一张Paytm支付二维码,类似二维码遍布印度街头的三轮车、餐馆、加油站、摊点、电影院、商场……近日,在德里卫星城诺伊达的Paytm总部,首席财务官阿米特·辛纳兴奋地告诉本报记者,刚刚得到的数据显示,Paytm已拥有2.2亿用户,成为世界第三大移动支付平台。目前Paytm以每月千万用户的速度增长,占据印度移动支付市场七成以上份额,月交易超2亿笔,其接入的600万家线下商户是印度全部传统刷卡终端的5倍。

  2015年初,Paytm只是印度一家手机钱包公司,主要业务是话费充值,用户不到3000万。是什么造就了这个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这需要从2015年2月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注资开始。当时Paytm公司只有不足10人的风险控制团队。每天面对海量用户历史行为和相关信息进行线下人工审核,并做出风险判断和处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时,蚂蚁金服带给Paytm的整套安全风控技术发挥了重大作用。蚂蚁金服国际事业部资深总监郏航对本报记者介绍说,蚂蚁金服的风险政策团队与反作弊团队、模型团队和算法团队一起合作,优化Paytm的算法和规则,并把自研的风控产品带给Paytm。结果是一方面更好地控制风险,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运营成本。目前Paytm运行平稳,风险控制开始走向正轨和规范。

  在注资前,Paytm支付平台的应用架构、扩展性和稳定性都很脆弱。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技术积累,其产品和功能升级往往容易遇到瓶颈。针对以上问题,蚂蚁金服设计了能够覆盖Paytm约60%的共性能力的支付技术平台,其余部分则根据印度当地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平台搭建好后,手把手教Paytm工程师使用和二次开发。目前支付平台应用架构、扩展性和稳定性得到极大提升,进入良性运行状态。

  中国的移动支付理念改变了印度支付方式和习惯。随着交易量的增长,Paytm开始考虑发展线下支付。但印度没有二维码,按传统思维,做线下移动支付需要扫码机,模式重,成本高。蚂蚁金服印度项目总负责人陈彦对本报记者说,当时他请Paytm创始人维杰到杭州来看看,小商贩只要用纸打印出一张二维码,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扫一下就能完成线下支付。二维码像一把钥匙,帮助Paytm一下打开了线下支付市场的大门。二维码使用中还产生了印度特色,如Paytm在电影海报印上一个二维码,扫码可以完成跳转,然后订票、支付。此外,Paytm添加了其他功能,如政府补贴给贫困人口的钱可以直接到Paytm里面充值,助力普惠金融等。

  郏航表示,在蚂蚁金服给予关键的支付平台基础框架、二维码技术、反洗钱及风控技术支持后,Paytm正迈向“国民级”支付工具。这是一个日交易量上亿笔级别的中国企业向日交易量千万级别的印度企业的技术输出。

  携手蚂蚁金服之后,Paytm建立了数据中心,不仅业务发展一日千里,同时系统经历了无数次迭代和优化,印度员工比喻“就是开着飞机换引擎”。 维杰对本报记者说,跟蚂蚁金服的每次合作,都像是一堂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短短两年时间,Paytm从一个电子钱包公司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移动支付平台,除了机遇外,最重要的是来自中国的技术、经验、模式和理念。

  

  快递“小黄人”解放劳动力

  本报记者  龚相娟

  “快递公司来电话,说我包裹破损了,希望本人过去取。第一次去快递转运中心,让我惊讶的是,那里不是我想象的高大上、自动化运转,而是一群人站在皮带机旁边,一件一件地挑,全靠人工操作。”浙江立镖机器人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建强说。他看到东西首先会想到能不能机械化生产或操作,这个思维习惯可能是跟所学专业和从事工作有关。

  自2014年偶然从快递转运中心发现机会后,朱建强开始研究物流分拣系统。项目研究一年多,搭建快递分拣机器人的原型只用了一个星期。2016年成立公司,朱建强任技术总监。2016年“双11”期间机器人正式投入使用。

  快递分拣机器人,形似扫地机器人,椭圆底座,长48厘米,下方装有万向轮,上面置有黄色托盘用来盛放包裹,被形象地称为“小黄人”(见右图,崔新耀摄)。像其他工业机器人一样,小黄人是一种可以接收、执行指令的自动化装置。不过,机器人一般必备三大件: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和减速器。“小黄人”系统里没有减速器。这样做的好处是,重量减轻,故障减少,使用寿命更长,成本也降低了。朱建强说:“‘小黄人’的出现是要让人从枯燥、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转移到创造性的工作中。”

  “小黄人”如何分拣快递?在天津申通一级转运中心,大约400个“小黄人”在二层操作平台满地跑。平台上有两名工人,将快递放置在排队经过的“小黄人”的托盘上。当然,放件的工作也可以通过机器人抓取。“小黄人”自动称重,同时扫描快递单条码获取地址信息,比如地址是送往江苏,那么“小黄人”就会将其运到对应区域格子口,到达指定位置后托盘竖起,包裹被倒入格口,顺着通道从二层滑到一层包裹装运区,整个过程大约十几秒。完成后,“小黄人”再回到放件区排队等待。

  “小黄人”的智能体现在什么地方?一是自动扫描条码并称重;二是自动计算最优路线;三是返回时自动选择最近等待区;四是自动寻找最近充电桩对接充电,并浮动需要充电的标准。以计算路线为例,机器人分拣送货、返回路线不是计算距离长短,而是选择最佳路线,因为有些线路距离短但可能拥堵。中央调度服务器会根据地面每隔50厘米贴放的二维码,确定每个机器人的运行位置,从而发出路线指令。

  申通天津公司网点2015年快递业务进出港总量约为5464万件,2016年进出港总量约为7291万件,同比增长33%。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婷介绍:“为了应对快递业旺季货量激增,天津申通在2016年‘双11’启用了智能机器人自动分拣系统工程。智能机器人每小时分拣1.8万件,可节省人工成本70%以上。移动的机器人托盘还可实现对传统面单和电子面单的自动识别功能,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和科学。”

  国家邮政局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快递业务量规模继续稳居世界首位,在全球占比超过四成,对世界快递业务量增长的贡献率达60%。

  尽管如此,中国物流领域的全自动化还没有实现,如何研发智能化系统代替人工繁重枯燥的工作?这也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朱建强说,欧美国家除了最大的一级转运中心使用自动化系统,二级或其他转运中心还是以普通的交叉带分拣机人工操作为主。

  “过去是国外有了什么,我们跟着学。希望在这个领域,我们能做出国外没有的东西,就是从制造转变到创造。现在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公司的技术研发基础等让我觉得有信心。”朱建强说,公司在国内已申请专利41项,其中7项已授权。在美国的4项专利申请已通过专利合作协定(PCT)申请,正在做进入各个目标国家的准备。

  

  中国“火车头”领跑全世界

  本报记者  陆娅楠

  当今中国铁路的世界影响力有多强?不仅高铁位居“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青年人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之首,连风靡全球的动画片《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都增添了新角色——中国小火车“勇宝”。展开一张世界地图,你会发现,最近5年来,中国的“火车头”已畅行五大洲!

  远眺非洲。今年5月底通车的蒙内铁路上,“东风号”牵引肯尼亚迈出“走向工业化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关键一步”;从设计到运营全产业链采用“中国标准”的亚吉铁路,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与吉布提港的陆路运输时间由最快3天缩短为7小时。

  遥望美洲。709辆来自中国的城际动车组,使阿根廷首都核心区与周边卫星城的运行时间缩短一半,日载客能力提升了近一倍;巴西世界杯和奥运会的地铁与动车组来自中国。

  俯瞰大洋洲。中国的大功率机车已“扛起”新西兰北岛铁路货运的“半壁江山”,货车出口辆也突破1000辆;澳大利亚的铁路机车、货车、客车和地铁项目都有中国中车的身影。

  近看欧亚大陆。中国参建了土耳其的第一条高铁。中国动车组承担着马其顿60%的旅客运输任务。中国高铁“走出去”首单花落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从技术标准、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到物资供应、人才培训、列车运营等都将采用中国标准,堪称中国高铁全系统、全产业链“走出去”的第一单。

  更令人惊喜的是,我国第三十二次南极科考运输救援车上的减震降噪系统,也是中国铁路衍生产品!

  实际上,这些年,在外国同行的眼中,中国犹如一座世界轨道交通装备的“梦工厂”。世界上运营时速最高的列车、载重最大的机车、能耗最低的地铁……遁地凌空、驰骋四方的时代列车都诞生在这里,中国已经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中国中车,制造出的各种列车在全世界102个国家地区驰骋,83%拥有铁路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分享中国铁路的巨大红利。

  中国铁路得以顺利“走出去”,靠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拼搏。在自主创新的路上,中国铁路砥砺前行,今年6月27日首发上线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就是最好的证明。作为今后高铁“走出去”的主力军,“复兴号”持续运行时速为350公里,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了84%,是目前全球运行能耗最低的高速列车。

  从“走出去”到“留下来”,再到“座上宾”,中国铁路不仅跑出中国、联通世界,也扎根海外、造福一方,成为闪亮的国家名片。在马来西亚霹雳州小城华都牙也,中国中车东盟制造中心80%的员工当地招聘,获得的订单总金额近百亿元;在尼日利亚,借助铁路项目,中土集团为当地培养出第一批产业技术工人,让当地人借助铁路项目,既有今天的饭吃,还有明天再就业的本领;在美国芝加哥,中国中车的新工厂每年产能将不低于168辆地铁,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连芝加哥市市长拉姆·伊曼纽尔都感慨:“中车投资为芝加哥工业区振兴注入了经济动力,创造大量高收入工作岗位。”

  

  制图:刘  慧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18日 23 版)
(责编:王吉全、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