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国际观察:印度非法越界挑战中国底线

2017年07月11日08:41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7月7日,《人民日报》通过官方微博发文:“@印度,#界线即是底线#!”

6月16日,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非法越界,闯入中国亚东的洞朗地区,阻挠中方人员修建道路,由此形成了对峙。目前,双方对峙状态已持续数周,尚未有平息迹象。

勿忘历史,警钟长鸣!“七七事变”80周年纪念日当天,《人民日报》通过官方微博发文:“@印度,#界线即是底线#!”引起关注。有网友评论认为,此条微博是对近期印度军方非法越界的强烈回应。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洞朗地区历来属于中国,一直在中方有效管辖之下。敦促印方遵守边界条约规定,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将非法越界的印边防部队立即撤回。

印度挑战历史事实

外交部发言人陆慷6月2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向与会记者展示印方非法越界的照片。

印方近日称中印边界锡金段还有待划定,并以中国军队不该“入侵”不丹“领土”为由,要求中国军队恢复现状,回到此前的地方。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7月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对此回应,中印边界锡金段已由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划定。中印两国政府间的往来文件显示,印度独立后,印度总理尼赫鲁代表印度政府多次明确承认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确定了中国西藏同锡金之间的边界。 耿爽还指出,印方为了掩盖印军非法越界,不惜歪曲事实,甚至不惜以损害不丹的独立主权为代价,试图混淆是非,这是徒劳的。中方愿同不方共同努力,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通过友好协商解决边界问题,维护边境的和平与安宁。

在印度媒体和官方此前表态中不难发现,印方对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避而不提,回避条约中明确规定的中印两国在锡金的边界线走向。

本网记者在查阅的有关资料中了解到,1890年中国清朝政府和英国双方正式签订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规定,锡金段边界线沿分水岭而行,明确说明该段边界线东起“支莫挚山”,西至与尼泊尔交界处,沿分水岭而行。新中国成立之后和印度独立以来,双方历届政府均承认该条约的有效性,并在一系列官方文件和会谈中反复确认,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长期以来按照这一已定界进行管辖。

1959年3月2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在给周恩来总理的信中表示,“印度的保护国锡金同中国西藏地方的边界,是由1890年的英中条约所确定,1895年共同在地面上标定。”同年9月26日,尼赫鲁总理复信周总理时明确表示,“1890年的条约确定了锡金和西藏之间的边界。这条线在1895年加以标定。关于锡金同西藏地方的边界,不存在任何纠纷。”

1960年2月12日,印度驻华大使馆在给中国外交部的照会中指出,“印度政府欢迎中国照会中对于锡金和不丹为一方和西藏为另一方之间的边界的解释。中国照会说,锡金和中国西藏地方之间的边界早经正式划定,在地图画法上既没有任何分歧,在实践中也没有任何争论。印度政府愿意补充说明,这条边界在地面上也已标定了。”

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论告诫印度,中国人民不能容忍印度军队的挑衅罪行。

从以上事实就可得出结论,印度政府多次承认中印两国在锡金的边界线走向毫无争议。但是,截至目前,印方仍未撤出非法越界的边防部队,并试图通过歪曲事实,甚至以“维护不丹利益”为借口,为其越界侵犯中国领土“正名”。实际上,对于印边防部队越界进入洞朗地区,不丹方面事先并不知情。这与印方所说的情况并不一致。

示意图

为了以正视听,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在例行记者会上详细介绍了洞朗归属的相关证据:

从历史上看,洞朗一直是西藏亚东地区边民的传统牧场,中方对该地进行良好管辖。上世纪60年代之前,不丹边民如要进入洞朗过牧,必须征得中方同意,也都向中方交纳了草税,西藏档案馆目前仍保留有部分草税收据。清朝驻藏大臣还曾在洞朗南端中不边界传统习惯线上设立过界标。

从法理上看,1890年历史界约明确规定了吉姆马珍雪山是中印不三国交界点,洞朗地区在中印、中不边界的中方一侧。

从现地上看,中方对洞朗地区有完全的管辖,中方边防部队和牧民每年均在此巡逻放牧,并修有众多生产生活设施。

以上证据不丹方面是非常清楚的,也是认可的。

不丹在6月29日发布的声明中,压根没有提到需要印度“出面”,也清楚地表明印度的行动并没有和不丹磋商过,同时不丹称“希望洞郎地区的状况会维持在2017年6月16日之前的情况”。换言之,不丹也间接地表达了要求印度撤出边防人员的要求。

中国与不丹虽然尚未建交,但两国始终保持传统友好关系。双方多次确认两国是大小国家平等、友好相处的典范,从来不存在中国以大欺小的情况。中国民众对于不丹民众的友好善意没有变,但中方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是坚定和不可动摇的。

“界线即是底线!”现在中印边界事件的性质十分清楚,是印方非法越过中印边界,擅自闯进中国境内阻扰中方人员正常施工。中印两国同属亚洲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大国,在当今世界,两国的合作发展才是稳定地区局势,塑造和平氛围的主旋律。而印度,这个曾自诩为世界最民主国家的国度,更应看清事实,尊重历史和他国主权,不应在中国地盘上无理取闹,挑战底线。

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过两国承认的边界线进入中国境内。

印度挑战中国外交底线

白纸黑字赫然在目!印度方面编造借口、歪曲事实,非法越界的自信从何而来?印度为何还非法越界并赖着不走呢?

“印度一些势力强调印应继承大英帝国‘遗产’,继续‘保护’、控制南亚邻国,又抱着过时的冷战思维,主张对华强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孙宏年指出,近年国际形势对印度有利,这时在中印边界已定界地区制造新“争议地区”,进而长期侵占,就能保障本国西里古里走廊的“绝对安全”,同时干扰中国与不丹边界谈判进程,巩固印度在南亚次大陆的“霸主”地位。

“印度更像是在测试中国对印外交的忍耐程度”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指出,2016年以来,中印关系的消极面不断凸显,印度将整个中印关系发展与中方是否在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问题上做出让步相捆绑,不断给中印关系的发展注入“负能量”。继2017年4月印度邀请达赖喇嘛访问争议的达旺地区后,此次又非法越境,并且摆出一副对抗的态势。对中国来说,除了要苦口婆心地劝阻印度自动撤出外,还需要做好最糟糕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印度媒体的评论称,不丹在看着印度如何“出头”,所以印度要坚决顶住中方。而对中国而言,全世界国家都在看着一个崛起的大国将如何接受并回应相邻大国的战略测试。

除了印度自身因素外,美印关系战略定位也成为印度挑战中国外交底线的一个外因。

林民旺认为,结合莫迪6月25-26日访问美国并与特朗普总统会面的情况。很明显的一点是,莫迪通过此举特意释放出“中国威胁”,目的在于让特朗普看到中印关系的内在紧张。如此,对美国而言,印度在亚太区域内才具有平衡中国的价值。印美发表的《联合声明》重申了美国对印度的战略定位,称印美紧密的伙伴关系是这一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核心。奥巴马政府答应给印度的礼物仍将继续赠予,特朗普承认印度是美国“主要防务伙伴”,出售给印度的22架“捕食者无人机”是美国的北约盟友才享有的“待遇”。由此看出,印度在对美外交上不再“犹豫不决”,确实决心要抛弃摇摆国家的角色,真正扮演美国“准盟友”的角色。这也反应了莫迪外交的大趋势,放弃印度一直以来不结盟、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

“界线即是底线!”,纵然印度有千百个借口,但也绝不能为侵入他国领土的行为开脱。中印两国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印度总理莫迪也强调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印中关系,加强战略互信,管控分歧,推动印中关系实现从“英寸”到“英里”的飞跃。莫迪曾在圣彼得堡说过,印中之间尽管有边界问题,但几十年来未发一枪一弹。我们对此表示赞赏,但此次印方为求西里古里走廊的“绝对安全”,越界闯入中国领土,还要强行“保护”不丹,无疑违背了印度政府的既有承诺,践踏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严重损害了印度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印方不及时纠正错误,何以取信于周边邻国?

中国维护主权决心坚定

近日,印度媒体报道称,印边防部队已做好在洞朗地区进行“持久战”的准备,没有撤军的迹象,并且开通了后勤补给线。同时,印方也宣称寻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10日对此回应称,有关报道如果属实,只能证明印方非法越界行为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印方在蓄意破坏中印边界锡金段现状。印方准备在边境地区打“持久战”,不打算撤军,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有外交解决呢? 中方一再强调,印方违反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秩序,破坏了中印边界地区的和平稳定。

实际上,中印边防人员在边境地区形成对峙的情形并不罕见。正如莫迪所说,印中边界问题,几十年来未发一枪一弹。是因为双方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化干戈为玉帛。但此次对峙的性质比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差别,显示出印度在不断破坏原有的安宁和谐,挑战中国维护主权与和平的决心。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令国际社会大跌眼镜的是,印方此次用非法越界进入他国领土的行径践踏了自己倡导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长期以来,中国以中印关系的大局出发,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印度官方香客赴藏朝圣为例,中方同意于2015年为印度官方香客开通经中印边界锡金段乃堆拉山口赴藏朝圣路线。这条路线过去两年运行良好,中方有关部门此前也已做好今年接待的准备工作。

如今,印度这种蛮横行径不仅是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践踏,更是对中国维护主权决心的挑战。界线即是底线!希望印方能及时纠正错误,撤回边防部队,做一个可以取信于他国、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真正大国。

(记者王欲然、覃博雅)

(责编:王欲然、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