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时事快报

“中国与伊斯兰文明:交融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7年07月07日15:44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图为第三届“中国与伊斯兰文明:交融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图为第三届“中国与伊斯兰文明:交融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人民网北京7月7日电 第三届“中国与伊斯兰文明:交融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4日至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中心(IRCICA)主席哈里特·埃瑞阁下分别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中国中东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主持了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与伊斯兰国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建设者和贡献者,双方的关系既是不同文明之间良好关系的典范,又是“丝路精神”的最佳诠释。在国际体系转型、世界充满不确定的今天,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话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对话,增进相互理解,促进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向世界提供文明友好交往的新范例。二是通过对话,挖掘丰富的思想资源,倡导中道和平、扬正抑邪,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三是通过对话,加强双方的政策沟通,汇聚共识,共建“一带一路”,共同推进全球治理变革,推动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希望与会专家通过本次研讨会推进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融互鉴,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真知灼见,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思想力量。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伊斯兰合作组织(OIC)所属机构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对外经贸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伊斯兰协会等单位,以及土耳其、埃及、巴基斯坦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士共计7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共分五个时段进行研讨。第一时段围绕“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历史交往”议题,以历史的视野展现中国与伊斯兰国家之间密切联系,探讨双方在历史上长期保持友好交往的动力和原因。第二时段围绕“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文明互鉴”议题,深入探讨中国和伊斯兰世界在语言、思想、宗教、文献等领域的交流,两大文明交往所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两大文明互鉴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代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的重大意。第三时段以“地区治理: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为议题,围绕西亚、北非、中亚等地区发展等问题,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可以分享地区治理的经验并加强地区治理的合作。第四时段聚焦“‘一带一路’共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探讨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究竟如何重振“丝绸之路”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的途径、方式和前景。第五时段围绕“国际体系转型:中国与伊斯兰世界”议题。分析了在当前国际体系转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和伊斯兰世界在应对各种挑战、解决当前国际问题、推动国际体系转型等方面如何开展合作,如何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中国中东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杨光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毕健康研究员,伊斯兰历史、艺术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萨迪克·乌纳伊教授,巴基斯坦全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前所长库拉姆·卡迪尔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研究室主任唐志超研究员分别主持了五个时段的研讨。先后有3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发表演讲。中外与会者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互动。

中外与会者表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源远流长,双方长期和平共处、互学互鉴、共同发展。中国与伊斯兰世界都产生过许多优秀的文明成果,并对增进全人类福祉做出过巨大贡献,调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二者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治理问题不断涌现的当下,中国与伊斯兰世界能够分享治理经验和加强治理合作。“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产品,中国与伊斯兰世界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具有良好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动力,但也有许多需要克服的风险和障碍。在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伊斯兰世界应当加强对话与合作,携手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助理王林聪主持了研讨会总结环节。中国中东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中心主席哈里特·埃瑞阁下分别就研讨会作总结发言。他们一致认为,此次研讨会有助于加强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伊斯兰世界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实践,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朱泉钢)

(责编:杨牧、刘洁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