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联动中寻求韧性增长(权威论坛)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7月7日至8日在德国汉堡举行。杭州峰会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向好势头,G20成员今年有望实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首次全部正增长。不过,世界经济还是面临复苏动力不足、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一些国家政策不确定性增加等一系列风险。汉堡峰会以“塑造联动世界”为主题,以全球经济稳定为主要议题,体现了与杭州峰会的有机衔接

2017年07月07日06:1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从中国杭州到德国汉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总是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德国汉堡市景组合。

  汉斯—保罗·博克纳(二十国集团汉堡峰会工作组联合主席、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主席)

  陈刚(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约尔格·罗霍尔(欧洲管理技术学院院长、德国联邦政府财政部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

  施明贤(德国前驻中国大使)

  亚历山德罗·瑞布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

  塞维利诺·卡布拉尔(巴西亚太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为全球经济传递信心

  汉斯—保罗·博克纳:二十国集团峰会让世界上最重要国家的领导人有机会互相了解切磋,讨论关键议题,并找出解决关键问题的方法。增长和就业是所有国家的主要目标,它们就是绝大多数人的福祉。有形资本投资与贸易和国际合作投资是二十国集团的主要议题。只有二十国集团继续相信投资、贸易和合作会为大家提供双赢机会,我们才能促进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欧盟的《非洲契约》都是投资和合作倡议促进增长和就业的例子。同时,我们还需要更多这样的举措来确保绝大多数国家受益。此外,也需要与保护主义做斗争。

  亚历山德罗·瑞布奇:在当前经济和政治环境下,二十国集团内的主要大国之间需要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包括中国、德国和美国,需要协调采取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比较紧迫的任务之一是降低青年人失业率,美国青年人失业率接近10%,欧洲这一数字更高。对此,发展教育是一个可以共同行动的领域,尤其信息技术。对于某些地区来说,技术落后比国际贸易落后更能造成失业和经济衰退。教育可以培养年轻一代掌握就业技能,尤其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另外,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促进创业,增加中小企业数量是另一个可以共同行动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国一直处于前沿。在实践层面,像社交平台、电子银行和电子商务都是可以合作的领域。

  陈刚:二十国集团组织诞生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时,目前应该根据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挑战,调整自身发展方向,进一步将合作瞄准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源性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尤其是应当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各国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应当定期磋商,对重大贸易、投资等问题进行长期、有效的沟通与磋商,争取把达成的共识落到实处。在平台打造方面,应当更多强调部长级官员的磋商和合作平台的构建,努力提高合作的效率。同时各国应当尊重彼此的国情,求同存异,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和市场开放,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再平衡。

  约尔格·罗霍尔: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上,各参会成员明确承诺建立一个开放的全球经济以及反对保护主义,并在全球范围内促进贸易和投资。杭州峰会的成果在过去一年里经受了真正的磨练和考验。二十国集团汉堡峰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国际政治变化的大环境下。届时各国领导人可以明确突出自由贸易的好处,并且把对自由贸易的承诺从汉堡带给全世界。

  施明贤:二十国集团峰会很好地展现了在愈加全球化的当今社会,不同国家之间如何通过讨论磋商,就一些话题达成共识。今年峰会最大的焦点莫过于在自由贸易、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与其他成员之间较大的意见分歧,是否能够得到协调,也正是因为这些分歧的存在,本次汉堡二十国集团峰会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德国有义务保证这些争议性话题在一个相对理性的环境中平稳讨论,让分歧各方都能够清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塞维利诺·卡布拉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重要的全球经济合作平台,二十国集团成员间更应加强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开放市场,避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深化经济合作,促进共赢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在峰会召开的基础上,成员之间可以加强沟通,管控分歧,凝聚共识,为进一步开展经济合作提供有力保证。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已经向二十国集团成员、向全世界发出信息,希望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发起成立亚投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都是这一背景下的重要举措。

  创新驱动世界经济增长

  汉斯—保罗·博克纳:创新需要确保开放型经济,即让国内外企业家和企业能够建立业务、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并扩大发展。如果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受到贸易保护,抑或是新公司的成立受到种种监管规则的限制,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不会看到创新,更不会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经济。新的竞争对手也将迫使成熟企业寻求创新,进行新的工业革命,并尝试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创新与变革的关键是竞争。

  陈刚:在推动创新方面,各主要经济体应当加强高科技和尖端技术领域的合作,各国科技人员之间应当加强合作,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有效促进人类科研成果的共享。目前全球经济在数字技术、环保和新能源技术以及生物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中正面临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这种技术变革带来的产业革命既会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也会对既有产业和就业造成巨大冲击,对某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影响尤为突出。总的来讲,各国经济部门、科技部门应当加大对创新型产业的投入和研发,出台支持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同时各经济体应当对跨国技术传播和投资持开放态度。

  亚历山德罗·瑞布奇:面对危机和挑战,二十国集团成员采取了更加切实的行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比预期脆弱,欧洲只有1%,美国只有2%;经济增长过程中,主要经济体的收入差距和分歧也在加大。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提出了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三大行动计划,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亮点,因此受到欢迎。此外,我认为这三方面对于促进年轻人教育和成长都有着积极意义。二十国集团汉堡峰会将在德国举行,德国在发展职业学校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可以提供借鉴。

  塞维利诺·卡布拉尔:创新是永恒的话题,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将“创新增长方式”列为核心议题之一,并达成《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不难看出二十国集团对于创新的重视。二十国集团成员应围绕《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加大创新投入,强化国际创新合作,利用二十国集团平台加强交流、互联互通,共同推动创新发展。

  结构改革提高中长期增长潜力

  汉斯—保罗·博克纳: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在于为更多大中小型企业的建立提供更多的机会。最终,结构性改革意味着更多的竞争。无论是国内保护主义还是国际保护主义,还有全面的限制性法规,都会阻止竞争,从而影响创新和增长。所以结构性改革往往要开放市场,包括产品市场、服务市场、数字化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最糟糕的是存在垄断和保护垄断的法规。

  陈刚: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是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由此带来的需求不足及产能过剩。提高经济长期发展潜力需要一方面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收入,缩小国家间和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另一方面应根据需求变化,改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减少产能过剩和无效供应,刺激有效消费。

  亚历山德罗·瑞布奇:总体而言,政策制定者需要重点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支持和提高劳动力质量,促进发展新技术,让劳动力性别构成和年龄分布更加平衡。采取措施消除或抑制这些障碍将会带来更大的正面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这些行业或部门的经济效率。

  塞维利诺·卡布拉尔:当前全球经济受结构性问题困扰增长缓慢,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改革绝非易事,各国应结合本国国情有针对性地进行结构性改革,而非照搬别国模式。在具体执行中可以参考杭州峰会确定的九大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

  加快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步伐

  塞维利诺·卡布拉尔: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关注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具有开创意义,体现了推动全球包容联动式发展的观念。在经济领域,二十国集团成员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同最不发达国家的合作,促进对非洲国家投资,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制造业等领域扩大对外援助和资本、技术输出,推动其快速发展。通过 “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为非洲国家基础设施改善做出巨大贡献,值得二十国集团成员学习。

  汉斯—保罗·博克纳:非洲的发展确实落后。为了促进工业化,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促进整体发展。我不认为有捷径可言,也不认为非洲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建立坚实的工业化基础,要培养人才进行生产,建设基础设施实现工作供应链,建立职能机构维持良好的秩序。没有这些基础,工业无法运转,跨越式发展更加无从谈起。

  陈刚:先进工业化国家应当加大在这些欠发达国家的投资和技术合作,在政府治理、企业管理、非政府组织培训等领域提供帮助和指导,扩大对这些国家商品的进口。互联网等技术在这些国家的快速普及为这些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施明贤:今年峰会很有可能为欧中关系带来新的机遇,尤其在共同建设开发非洲上。众所周知,非洲发展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今年峰会的一大主要议题。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为非洲大陆提供具体支持,以助其自主发展。近年来欧洲面临的难民危机中,亦有大量非洲难民。只有让非洲地区稳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地区的难民问题。

  亚历山德罗·瑞布奇:从历史经验来看,推动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是发展国际贸易,包括商品、服务和资产的贸易。经验表明,国际贸易会创造赢家和输家,但进入贸易体系的经济体其总体收益通常是积极和巨大的,但一段时间内可能需要在地域、代际和政治方面上付出过渡成本。因此,二十国集团成员需要制定政策来协调国际贸易协定,通过建立一系列安全网和缓冲措施,以尽量减少对碎片化劳动力和弱势群体带来的风险。

  (本报记者牛瑞飞、俞懿春、冯雪珺、吴乐珺、张远南采访整理)

  制图: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07日 22 版)

(责编:冯人綦、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