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德国立法打击假新闻之路前途未卜

2017年07月03日09:52 | 来源:文汇报
小字号

6月22日,德国联邦司法和消费者保护部牵头起草的 《优化社交媒体领域的执法草案》 经过联邦参议院第一轮意见征询及联邦议会公开听证会后,进入新一轮修改和完善阶段。

该草案意在加强对社交网络经营企业的监管力度,要求企业制定有效的投诉管理机制,对带有煽动民众、侮辱、诽谤色彩或破坏公共和平安全的虚假违法言论(Fake News,简称“假新闻”)采取删帖措施,否则对企业处高额罚款。草案一经公布立即引发多方争议,甚至被视为“德国本届立法议会期限内最具争议性的法律草案”。

假新闻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在社交媒体时代,没有专业新闻机构的监管,假新闻呈泛滥之势,逐渐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假新闻可以制造话题,在网民中扩散不安情绪,操控公共舆论,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态,甚至可以操控大选,对社会自由、开放、民主与和平构成严重威胁。欧盟委员会虚假信息调查组的调查结果显示,仅过去近两年中,该调查组就发现了3200条假新闻。假新闻及其配套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可交易的商品,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商在网络上公开叫卖,明码标价,商业模式清晰可见。欧洲网络安保公司Trend Micro采集的数据显示,能影响大选结果的假新闻全程服务费用在40万美元左右,能煽动民众上街游行的假新闻服务费用在20万美元左右。

可见,借助各大社交网络平台,假新闻不仅无法不攻自破,反而像瘟疫一样快速传播,挑战着政府的公信力,甚至威胁到国家政局的稳定。

社交网络经营企业在监管机制和责任机制缺位的情况下,有意或无意中成了假新闻的“帮凶”。德国政府早在2015年就与各大社交网络平台签署了社交网络自律协定,但收效甚微。他们意识到,应对假新闻,光靠平台自律远远不够,必须加大社交网络经营企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因此考虑从立法层面为净化网络舆论环境提供法律依据。

依据草案,拥有200万以上用户的社交网络经营企业须建立有效、透明的投诉管理机制,须建立季度汇报制度,对违法内容投诉的处理流程、决策标准、规模等一系列情况进行汇报,并及时将报告内容公布在德国联邦举报中心的网页以及各自的社交网络平台上。对于明显违法的言论,企业接到投诉后,须在24小时内删除或屏蔽;复杂的违法言论,须在七天内删除或屏蔽;企业不仅要删帖,还要留好证据,德国境内的证据保存时间为10周;企业须及时向投诉人及用户告知处理情况,并说明理由;网络平台上出现的所有“违法言论”副本也必须及时删除或屏蔽。否则,企业将收到巨额罚单。如果企业没有或未及时指定德国境内相关事务全权代表人或送达代理人,最高处50万欧元罚款;如果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删除违法言论,最高处500万欧元罚款。

各方对草案存在较大意见分歧

为了使这一法案尽快落地,德国有关部门正紧锣密鼓地推进该草案的立法进程。5月19日,联邦议会召开首轮咨询会,听取各方意见;6月2日,联邦参议院召开第958次会议,发表了详细的建议和意见反馈;6月19日,德国联邦议会法律专家委员会举行公开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来自德国律师联合会(DRB),德国信息技术、电信和新媒体协会(BITKOM),德国青少年保护网的代表以及多名法学界、媒体界专家、联邦数据保护和信息安全专员参加了听证。

目前各方对该草案存在较大意见分歧。争论焦点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有意见指出,该法案违反德国宪法,威胁到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损伤德国社会的言论自由,存在为政治审查提供法律保护伞、社交网络平台执法私有化、个人信息泄露等多重风险。联邦宪法法院尚未就此表态。其次,联邦参议院审议时认为,联邦政府可能无权提出这样的法律草案,原因在于,德国联邦制赋予各州议会行使媒体领域的立法权限。第三,草案部分条款尚不完善,例如违法言论的评判标准不明,经营企业是否具备专业评判能力,缺少企业误判问责条款。联邦议会联盟党党团法务政策发言人温克迈耶尔-贝克女士(Elisabeth Winkelmeier-Becker) 表示,“该草案的一些根本条款需作调整和修改,要平衡好与德国宪法赋予人的人身权和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此外,还需要研究如何确保经营企业不会因为担心高额罚款而删除符合法律规定的言论。

根据德国联邦立法程序,该立法草案离法律公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然而秋季大选在即,留给本届政府推进该立法计划的时间相当有限。如果该立法计划流产,那么,随着德国政治生态的变化及议会党派的多元化,再想立法会难上加难。德国政府加强对“脸书”和“推特”等社交网络媒体的监管的意图就可能会落空,秋季联邦议会选举是否能拿到这块“护身符”免受假新闻负面干扰,目前还不得而知。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毛小红)

(责编:可黎明(实习生)、刘洁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