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临时祖孙”的情感纽带(环球走笔)

黄发红
2017年06月13日04:5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佳琳娜来自保加利亚,要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学习一年。这期间,她以“做家务换房租”的形式住在夏洛特·嘉洛芙家。68岁的嘉洛芙退休在家,两年前不幸遭遇中风,康复之后虽然基本生活可以自理,但生活中仍不时需要一些帮助。

  “做家务换房租”的理念很简单,大学生每个月为房东做一些家务活,作为交换,他不付房租或者只支付部分房租就可以在房东家居住。通常来说,大学生每个月需要为租住的每平方米住房面积干活一个小时,例如他租住的房子大小为20平方米,那么他每个月需要为房东做20小时的家务。这些家务可以是打扫卫生、做饭、打理花园、采购、帮忙带宠物等,但不包括老年人护理相关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德国租房市场水涨船高,大学生的房租负担加重。与此同时,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步入老年而居住条件相对宽裕的德国老年人越来越多,但他们的子女通常又不在身边。“做家务换房租”应运而生。垂暮之家增添了青春活力和生活帮手,求学在外的年轻人找到家的感觉,可谓互利双赢。一些房主和租户发展出了真正的友谊,甚至是祖孙般的关系。

  “做家务换房租”这种青年人和老年人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的模式最早起源于英国,并且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工业国家流行。如今,德国的许多大学城成立了专门的协会,为“做家务换房租”提供中介服务。

  在西方很多国家,家庭、家族的观念历史上形成得不甚强烈。子女成年后更为独立自主,但父母步入老年后多感凄凉和冷清。

  笔者曾亲临德国养老院探访。养老院专业的管理、完备的设施,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从饮食、活动、社交乃至医疗护理的全套服务。然而不论去吃饭还是散步,他们周围遇到的绝大多数是同样满头银发、老态龙钟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养老,总让人觉得暮气沉沉。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加剧了人员的地域流动,使年轻人首先从地域上和老年人分开。市场经济对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也让年轻人把主要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年轻人和老年人能共处的时间窗愈加狭窄。老年人则更容易被边缘化,与时代脱离也会产生更多心理问题。

  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问题凸显,西方社会也不得不进行反思和调整。从别具一格的“做家务换房租”,到近年来兴起的“老少互助公寓”,再到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回归“三代同堂”居住模式,人们对养老问题的思考日益翻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临时祖孙”现象,折射了不同年龄层增加沟通的需要,也反映出强化社会情感纽带的需要。或许,这还能为更多社会问题的“双赢”解决提供可供参考的范本。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13日 21 版)

(责编:崔东、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