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如何留得住田园生活(环球走笔)

张金岭
2017年05月31日04:1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只有394名居民的意大利小镇博尔米达最近再次被媒体聚焦:继3年前推出租房优惠计划之后,当地政府又考虑推出“招居民”新政——落户小镇的新居民将得到2000欧元奖励。

  人口不断减少让这个小镇绞尽脑汁招揽住户,但由于缺乏工作机会和发展机遇,高额奖励恐怕也很难让人动心。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意大利乡村地区大约有1650个像博尔米达一样的村镇,正面临着因人口减少而消亡的威胁。

  生育率持续大幅下降自然是导致欧洲国家乡村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但发展不均衡的城镇化也难辞其咎。二战后,日益深入的城镇化进程加速了欧洲人口向城市集中。欧洲各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于“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乡村被小城镇掏空,小城镇又被中小城市边缘化,中小城市则在大都会城市面前失去了聚集优势资源的能力。大都会城市与偏远乡村之间所蕴含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资源,更是存在天壤之别。

  博尔米达小镇缺的不仅是人口,还有背后的社会与生活。作为一种现代化过程,城镇化从总体上夯实了欧洲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却削弱了它的社会基础。如今,在法国的很多乡村,存在了几十年甚至是超过百年的杂货店、面包房、小酒吧等已不复存在,要么是原先的老板退休无人承继,要么是他们将其商业活动迁移至城镇。有些地方都已经招不到邮递员,所谓的公共服务更是难以保证。在日益被边缘化的情势下,乡村生活越来越不便利,甚至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在欧洲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向往田园生活,视乡村为最理想的家园。然而,今天的年轻人想法则不尽然。几年前,曾经有一部题为《冬天过后是春天》的纪录片在法国社会引发广泛共鸣。片中描述了四季变化中的乡村故事,讲述了种植、养殖、酿酒等不同行业内农民的日常生活。尽管他们由衷热爱各自的职业,却也因没有子女愿意承续他们的生计模式而伤感不已。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家庭传统生计,积淀着几代人的经验技艺以及蕴含其中的智慧与道德等人文遗产。这些遗产的流逝,比子孙远离家门更令他们痛心。乡村的空心化也是一种文化的空心化、心灵的空心化。在人们对所谓现代性的追寻中,回不去乡村的,不是人,而是他们的心灵。

  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激发了人们对便利和舒适生活的渴望,并赋予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的机会和自由。但多数人对包括生计模式、居住环境、人文精神等诸多要素在内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客观上却也导致了乡村的边缘化,越来越成为诸多经济、社会与文化资源的荒漠地带。想要留住承载了文化心灵的乡村,也许最为根本的问题应当是协调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平衡发展,让城市和乡村拥有等值的生活,也让心灵找到回归的空间。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31日 21 版)

(责编:白宇、王欲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