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田正:日本服务业的发展与困境

2017年05月16日15:16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在日本实现工业化后,日本经济的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但与此同时,服务业所固有的生产率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日本服务业的“成本病”问题突出,影响到了经济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服务业生产率有其必要性,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趋势之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关键。专业化程度、工业化程度以及服务业效率的提高将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在完成工业化进程后,日本的经济结构表现出服务化特征,服务业在其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虽然服务业占比提高标志着经济发展走向成熟,但由于服务业存在着消费与产出的同时性、产品的不可保存性等一系列特征,致使服务业的产出波动幅度大、新兴技术导入难,造成服务业的生产率增速水平落后于制造业,与其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扩大极不相称。低生产率的服务业部门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持续扩大,将会对经济整体的生产率提高造成负面影响,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称之为服务业的“成本病”。日本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其产业结构经历了服务化过程,因此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日本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日本服务业的发展

日本的服务业,根据其服务内容可以分为狭义的服务业和广义的服务业。狭义的服务业,是指对个人服务业、对企业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对个人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消费者,主要包括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美容业、照相业等与生活相关联的产业,同时也包括诸如游乐场、电影院、剧场等与娱乐休闲相关的产业。对企业服务业主要是为工商业企业提供服务,包括租赁业、广告业、废弃物处理业等。公共服务业是指为社会整体提供服务的服务产业,主要包括教育产业、医疗产业以及政府的研究机构等。而广义的服务业除了包含狭义服务业所涵盖的内容外,还包括其他不属于制造业的产业,如电气煤气水道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信息通讯业以及运输业等等。广义服务业通常又被称为经济结构中的“第三产业”。

自日本经济结束高速增长,进入稳定增长尤其是长期低迷时期后,不论是从广义还是从狭义层面而言,日本的服务业始终处于不断扩大的过程之中。第一,日本的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增加趋势。第二,从劳动力层面看,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人口在不断增加。第三,随着日本经济结构服务化倾向的日益加深,日本的服务业销售额也处于不断增加的上升通道。第四,日本的服务业外包化倾向明显。

日本经济结构服务化符合产业结构变化的客观规律,即配第克拉克定理。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会促进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带动经济发展。(1)促进社会分工,提高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2)推动消费增长,创造有效需求。(3)有利于产业的升级转型。

因此,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但是,随着服务业规模的扩大,服务业所固有的生产率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二、日本服务业的“成本病”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性

随着日本工业化的完成,经济结构日趋成熟,服务业在其中所占比重逐渐扩大,但受到服务业固有特点的影响,其生产率并未随着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率的上升而相应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而且,生产率差异不但体现在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还存在于服务业企业之间。不断扩大的服务业部门规模与其难以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但影响了日本的产业升级与新兴支柱产业的产生,而且对日本经济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鲍莫尔(Baumol)最先指出服务业的生产率问题,认为服务业的生产效率会低于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规模不断扩大的服务业,由于其生产率难以得到提高,将对整个经济体的生产率提高造成负面影响,并将之总结为服务业的“成本病”问题。鲍莫尔指出,由于服务业部门所提供的产品本身就是最终产品,没有使用资本和新技术的空间,因此造成了服务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的现象。由于经济是自由竞争的,制造业部门不断增长的资本和技术导致其实际的工资水平不断上升,同样会导致服务业部门的工资增长。但是,服务业部门所增加的生产成本并不能被生产率的提高所抵消,因此服务业部门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服务业的“成本病”问题出现。此后,随着生产率差距的增大以及工资差距的缩小,效率低的服务业部门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进一步扩大,生产效率高的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反而不断缩小,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会不断从制造业中流出,并流向生产率低的服务业之中,从而使得经济整体的生产率水平下降,经济增长率也会下降。破解服务业“成本病”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服务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促使日本经济走出长期低迷的困境。

三、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趋势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提高服务业的生产率,需要从提高服务业内部各产业的生产率入手,而生产性服务业是提高服务业生产率的关键,发展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助于服务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指狭义服务业中的对企业服务业,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在市场中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而非私人消费者与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等。

近年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制造业对于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制造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越来越依赖金融、租赁、信息服务等服务产业的支持,服务产品作为中间产品的比重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服务业的经营范围也在扩大,对制造业的渗透不断增强,服务业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将其生产链扩展到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环节,实现了向制造业的跨界。日本学者松崎和久认为,日本的服务业和制造业表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服务业的生产内容逐渐向制造业靠拢,与此同时制造业的生产内容也越来越服务化,制造业企业向销售环节发展,服务业企业则向着设计和开发环节发展。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总体趋势之下,日本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也表现出了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共生态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并推动了日本的制造业发展。

日本在完成工业化后,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中间产品服务,包括:财务咨询、信息服务、软件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等等。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对日本的制造业有着重要影响,在日本经济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吸收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对日本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在日本的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率逐步下降,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率逐步提高,这说明日本的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产业升级正在不断推进,通过创造性破坏过程,催生了新产业与新业态。

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产性服务业在日本服务业乃至日本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内部的产业升级还能够推动新产业的诞生,拉动创新,改善经济结构。因此,有必要分析影响日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经济因素。

佩蒂(Petit)认为,促进服务业增长的三个关键机制在于信息技术扩散、经济国际化与教育的稳定发展。当这三种结构性因素跨过一定门槛之后,会表现出相互依存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的普及将有助于提高经济体的人力资本,而国际化会推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对佩蒂的观点进行细化,并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一)分工合作进一步细化

企业各部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专门进行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工作,从而实现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这使得参与交易的企业部门更加能够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实现自身生产率的提高,也促进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二)专业外包服务的发展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外包服务的发展将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当代的信息技术发展,能够把更多的环节分解外包给不同的经济主体执行,从而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更加专业化的外包服务,将有助于生产企业降低成本,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服务也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服务外包的成熟度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因此如果日本的服务业外包能够更加成熟的话,将有助于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

(三)交易成本的降低

降低制造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将有助于二者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在信息技术革命之前,日本曾通过发包商和承包商之间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交易成本的降低,从而实现了生产成本的下降与生产率的提高。在信息技术革命后的今天,日本厂商间通过系列承包体系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已被信息技术所取代,交易成本的降低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专业化程度、工业化程度、生产性服务业效率这三个解释变量的提高对于促进日本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信息技术的投入水平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的关系并不显著。

中国在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应吸取日本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由日本服务业发展过程可知,经济结构服务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历程,中国的经济结构同样会表现出服务化趋势。因此,中国在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应格外警惕服务业的“成本病”问题,汲取日本服务业与制造业生产率差距过大的教训,注重提高服务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将是中国经济转型期内的一个重点课题。为避免服务业的“成本病”问题,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应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科技型生产性服务业,如电信业、信息服务业、设备租赁业等。推进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但能够促进服务业内部的产业升级、转型,而且能够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生产率提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率,有利于保证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促进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应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程度,提高服务企业的技术优势,细化服务合作分工,推动外包服务的发展,缩减与降低交易成本。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田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本网特稿,原标题《日本服务业的发展与困境——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检验》,载于《日本学刊》2017年第3期,全文约2万字。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

(责编:贾文婷、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