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走在希望的“绿色丝路”上

2017年05月08日13:30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孙建省10年前就到了阿联酋。不过,在他看来,他真正的事业是从5年前决心种菜开始的。

经过多年打拼,他的超市颇具规模,他也在当地商界站稳脚跟。然而,他总觉得生活中缺了点什么。

原来,这里的蔬菜没有“家乡的味道”。

阿联酋饮食结构以烧烤油炸为主,蔬菜种类有限。当地的蔬菜水果基本依赖进口,要么不新鲜,要么价格昂贵,很多食品为了运输储存而添加防腐剂、保鲜剂。

为了让当地华人吃到既地道又健康的家乡果蔬,2012年,孙建省下定决心建设绿色农场,种植有机菜。

农场位于纳兹瓦沙漠,离迪拜市中心50公里。

迪拜气候炎热干旱,年降水量只有100毫米左右。在沙漠里种菜,投资大、难度高,而效益呢?孙建省身边的朋友曾这样问他。

孙建省经迪拜当地政府特批打了6口深度超过100米的深井,用地源热泵为水冷温控大棚提供能源,既经济又节能;滴灌技术保证让每一滴水的利用效果最大化;肥料采用当地牲畜养殖场的牛粪和骆驼粪,变废为宝。

经过几年悉心经营,孙建省的绿色农场面积已有近9公顷,拥有20个水冷温控大棚和100多平方米的保鲜库,种植中国特色瓜果蔬菜30多种,每天产量数吨。如今,农场产出的果蔬不仅得到华人和中资企业青睐,也受到当地人的追捧。

2016年,向来以采购标准严苛著称的阿联酋航空公司也给孙建省的绿色农场颁发了认证书,将其列为阿航飞机餐食特约蔬菜供应商。

当孙建省在迪拜顶着烈日高温奔波打理农场的时候,远在数千公里外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奥什市的棉花田里,农民努尔迪诺夫也在烈日下忙碌着。

与迪拜恶劣的自然条件不同,奥什气候环境好、水资源丰富,是中亚重要的棉花产地。依靠种棉,一年的劳作可以带给努尔迪诺夫4万美元的收入,这在月均工资200美元的吉尔吉斯斯坦,并不是个小数目。

努尔迪诺夫说,这里的自然条件好归好,但种棉发家致富靠的还是中国的绿色农业技术。

过去,奥什的种棉技术来自苏联,努尔迪诺夫家的棉田产量常年维持在每公顷3吨左右。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棉所)来吉尔吉斯斯坦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情况发生了变化。

中棉所的技术人员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筛选最合适的品种种植;引入地膜除草,降低劳动强度;测量分析土壤,提高用肥的针对性和效果;引入更先进播种机,节约种子……

起初,努尔迪诺夫的乡亲们心存疑虑,私下议论纷纷。努尔迪诺夫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接受了中国农艺师的技术指导。结果,他家的棉田产量从每公顷3吨增长到5吨。如今,在吉尔吉斯斯坦,使用中棉所技术的棉田面积已达1万公顷。

“我们现在都非常相信中国技术,很愿意与中国农艺师合作。”努尔迪诺夫说。

中国承建的普特拉姆燃煤电站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改变了斯里兰卡的拉贾勒特纳一家的生活状况。

拉贾勒特纳家住斯里兰卡西北部普特拉姆,以种植洋葱为生。过去由于缺电,引水灌溉经常需要使用柴油发电机,噪音大、故障率高,经济负担很重。“总是冒着黑烟,熏得人头晕。”拉贾勒特纳摇着头回忆道。

燃煤电站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力,让拉贾勒特纳洋葱地的用电成本一下子下降了85%。受此鼓舞,拉贾勒特纳考虑今后再种植一些烟草、番木瓜、西瓜等经济作物。

像很多当地人一样,拉贾勒特纳的妻子还在燃煤电站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月收入1.8万卢比(约合118美元)。

如今,拉贾勒特纳还在扩建自家住宅。“因为生活好了嘛。”他说。

拉贾勒特纳说,没觉得电站对周边环境有什么影响,而电力供应充足以及电价下调对促进当地的发展却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执笔记者:李腾;参与记者:李震、杨定都、郑开君、黄海敏、邱兵)

(责编:覃博雅、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