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敬礼,苍茫高原的亚勒塔!    

人民网记者 陈效卫
2017年05月03日09:48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在中国驻外唯一的“六类”地区玻利维亚采访一周时间,记者深感中企人工作生活的真心不易,对其忍韧与执著更是敬佩有加。

与地处高温、战乱、瘟疫等地区的四类、五类地区不同,高原反应永远无法躲避,一年四季、一天24小时,都无时不在。在海拔4200米的首都拉巴斯国际机场,有的一下飞机就被抬进救护室。记者的高原反应虽没有这样严重,但头疼胸闷导致夜里无法躺下睡眠,宾馆成了只能坐着的“经济舱”。

在这快走容易晕倒、快跑可能窒息的“高原之国”,氧气瓶、降压药和古柯茶(相当于西藏的“红景天”)是“制敌”的“三大法宝”,但工地条件的艰苦让中企人难以随时“享用”。同样,“慢慢走,别喝酒、少开口,多睡觉、不吃饱、勿蹦跳、勤吃药、防感冒”等在玻的“八项注意”,对于中国水电十一局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于立波而言,也是形同虚设。辖区之广、业务之重、沟通之频,需要他在玻全境不停地跑来跑去,根本无暇顾及这些注意事项。

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降低6度,高海拔自然也带来了高寒和巨大温差。笔者在海拔3800米的米西库尼水坝采访半个多小时,加厚的保暖内衣即被风吹成了透心凉。这尚是玻夏季的中午。中企所在的乌尤尼钾盐厂,12000平方公里内唯一有“人烟”的地方,昼夜温差20多度。最初用集装箱做的房子,夜半寒风吹来,根本HOLD不住。

高海拔,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干燥。大部分工作场合不便于过多喝水,记者采访第三天,嘴唇干裂的如同千年老树皮,吃饭都会流血。常驻这里的中企员工,嘴唇干裂出血是常事。涂抹唇膏,虽治标不治本,但也算是不无小补。

高海拔,无疑也产生了“行路难”。记者此次采访,虽然没有经过世界最危险的道路——玻利维亚“死亡之路”,但至今仍心有余悸。从第三大城市科恰班巴赶往中企所在的米西库尼水坝,沿途都是没有护拦的陡峭山路,路一边则是万丈悬崖。两个多小时的颠簸,记者基本上都处于被“发射”的状态,沿途呕吐了好几次。遇到雨天,山路还有泥石流挡道,更为可怕。而同行的中工国际成套工程三部副总经理姜亚宁则异常淡定:“多跑几趟,就习惯了。”曾经沧海的中企人,都已习惯成自然。

高海拔,还意味着生活质量无法保障。海拔每升高1000米,沸点降低约3度,这里的水不到90度就烧开,生米难做成熟饭。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被压缩成了最简版。中国使馆曾有一名会计刚来3天就因高原反应而去世,今年4月15日有一名阿根廷游客晕厥遇难。因此,对常驻玻利维亚的中国人(欧美人基本没有高原反应,否则当年西班牙殖民者劳师远征就是自取灭亡)而言,这里不能有更多的娱乐生活,更不能从事体育锻炼甚至不能大声唱歌。

生活单调,也无法享受天伦之乐。在这里,“适应”期通常需要一个多月,再加上中玻旅途30多个小时、倒时差、倒季节差等,“探亲”就被家属们视为畏途。

也许难以想象,两千年前孟子的那段砺志名言,在两千年后相距近两万公里的玻利维亚找到了对接点: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确,最终“适应”了高原气候的中企人,大都已“劳其筋骨”:血中的含氧量饱和度不够导致嘴唇呈紫绀色;血液粘度加大,个别人甚至心脏肥大且无法恢复。但他们也在无怨无悔中骄傲地完成了“大任”:十年来,中玻双边贸易额增长了十倍,玻是拉美少数几个从未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国家和主动采用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国家;中企的多个项目,玻总统多次亲临视察,玻20多家主流媒体不断跟踪报道;中玻两国在“民相亲”的路上越走越近······

作家三毛在其《玻利维亚纪行》中曾动情地将拉巴斯比作高原的百合花。实际上,在玻利维亚海拔3200米至4500米的山区,确实生长着一种独有的开花植物亚勒塔(Yareta)。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亚勒塔在这些冷风劲吹、花岗岩都会破裂的地区,紧贴地面密集生长,顽强地抵御着安第斯山夜晚的寒冷,为高原带来了难得的一抹绿色。

为了祖国的重托,这些长年坚守在玻利维亚的中企人,不正是高原的亚勒塔吗?

敬礼,苍茫高原的亚勒塔!

(责编:覃博雅、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