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记者观察】在南美屋脊铸就“生命工程”

本报赴玻利维亚特派记者 颜 欢 陈效卫
2017年04月27日05:0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中工国际钾盐厂项目的盐田。

  钾盐厂项目的工人在成品库转运檩条。

  钾盐厂项目的工人安装成品库檩条。

  圣何塞水电站项目的玻利维亚员工在对闸门金属结构埋件加工。
  本报记者 颜 欢摄

  米西库尼大坝远眺。
  本报记者 陈效卫摄

 

  玻利维亚素有“南美屋脊”之誉,平均海拔超过3700米。石油、天然气、水力、风力、地热和太阳能等能源储备极为丰富,但自然环境较差,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落后。中企员工来到这里,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为当地人民打造出多个“生命工程”。为民生,得民心

    

  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推行的“祖国计划”,矢志在2025年将国家发展为南美“能源中心”。为此,玻近年来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强工程建设,中国成为当地人眼中“最可靠的朋友”。莫拉莱斯数次考察中企承建的多个水利、水电项目后感慨:这些项目既提供了居民和灌溉用水,又兼顾发电,还培养了各类人才,可谓当地的“生命工程”!

  造福——

  63年的工程终成现实,感谢中企不畏难、敢付出

  科恰班巴是玻利维亚第三大城市,但多年来缺水少电。“这里每个月都要停电六七次,一停就是好几个小时;用水更是困难,旱季每周仅有1天供水4小时。家家户户都装了蓄水池……”57岁的勒德斯玛一家世代居住在科恰班巴,最大梦想就是不再过着黑灯瞎火、靠蓄水池生活的日子。

  中工国际成套工程三部部门副总经理姜亚宁告诉本报记者,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科恰班巴政府决议在米西库尼地区海拔约3800米的山沟里建设水坝。一晃60多年过去,这个被当地人誉为“世代梦想”的生命工程始终雷声大、雨点小,一度成为笑柄。2014年9月,中工国际作为总包方,携手其他几家中资机构撸起袖子使劲干,不到两年时间就让当地百姓看到了曙光。

  “从现在开始,米西库尼(misicuni)大坝不再‘可笑(克丘亚语asicuni词意)’,而是一座为居民创造‘幸福(cusicuni)’的水库!”2016年9月,莫拉莱斯视察即将竣工的大坝后,在其社交网站上写下这段有趣且意味深长的话。“63年的工程终成现实,感谢中国企业不畏难、敢付出。”今年3月28日,莫拉莱斯亲自按下按钮,大坝以每秒450升的流量开始供水,科恰班巴市民自来水“哗哗”的梦想终于实现。

  在米西库尼大坝成功供水的同时,位于该市东郊的圣伊萨贝尔水电站流域梯级开发的第三和第四梯级圣何塞电站工程,也在中国队伍的带领下迅速成型。项目业主柯拉尼电力公司代表普鲁多告诉本报记者,该电站是总统在东北部地区亲自推动的9个电站中规模最大、最重要的项目,也是玻全国联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12.4万千瓦的发电量不仅能保障科恰班巴大都会300余万人用电,还有余力惠及周边区域。

  “这里几乎每家都有人在中国水电上班。”司机阿尔丁指着路边新建的小楼说。在工地的大停车场里,摩托车、小轿车挤得满满当当。在采访中得知,这里普通工人月工资达6000玻利维亚诺(约合6000元人民币),比水电站附近的维拉图纳里市市长的工资还高出一倍多!

  中国水电十一局玻利维亚圣何塞水电站项目部社会关系顾问阿格拉达告诉本报记者:“最早一批工人富裕后,周围人看到这里的待遇和福利好,抢着来上班。”记者在厂区门口看到,好几个年轻人在排队等待面试。

  “我们不光要把自己的事做好,还要担负起社会责任,设身处地为当地人着想。”中国水电十一局玻利维亚分公司副总经理高鸿宇告诉本报记者,中国水电一直在养护项目周边几十里的公路,并把山体中坑洼的空地填平,让村民既可以建房,又可以种梯田。“我们修建营地时,当地政府免费提供了3.7万平方米的土地。工程结束离开时,这片设施齐备的营地将留给当地人当作活动室、会议厅。”

  攻坚——

  赢得业主满意,需要攻克“三座大山”

  玻利维亚以高原地形为主。举世闻名的“天空之镜”乌尤尼盐湖海拔高达3700米,不少心生向往的游客都因严重的高原反应知难而退,更不要说在此长期工作生活了。

  “突然移居到高原生活,对在平原长大的人是极严峻的挑战,更何况还要建设工程,有些人刚到玻利维亚就倒在担架上进了医院。”中国驻玻利维亚商务参赞姚明对本报记者感慨道,“能坚持下来的都堪称英雄。”

  尽管坐拥丰富的盐矿资源,但严苛的环保条件和落后的技术导致玻至今还没有钾盐和钠盐加工工业。中企成熟的加工工艺和丰富的产业经验为玻带来了新产业和新希望。

  在乌尤尼盐湖深处,当问起在场的几位中方员工是否适应高原生活时,答案基本上都是“习惯就没事了”。但稍稍观察就不难发现,他们嘴唇都呈乌紫色。

  中工国际钾盐厂项目经理郝宝良对本报记者说,为了保护景区的整体景观,钾盐厂选址非常偏僻,被一望无际的茫茫白色盐田所包围,除了工地,这里终年见不到人影。最令人头疼的是,冬季温度骤跌至零下十几摄氏度,工人在凛冽寒风中根本无法工作。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员工身体健康,公司建立了科学的轮岗、轮休制度:中方员工在国内和国外之间、施工现场和所在国首都之间进行定期轮休;通过调休方式,让玻方人员将周末和节假日集中起来,每月都能攒一个小长假跟家人团聚;在适宜施工的季节里采取倒班等赶工措施,以减小雨季、冬季等恶劣天气下的工期压力。

  除了艰苦的自然环境,横亘在中企面前的“第二座大山”就是语言隔阂。为了更顺利地与当地人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中企每周开设西班牙语课。“不能沟通就容易造成误解,甚至产生矛盾。”中工国际加拿大籍钾盐厂项目高级顾问季新生,具有长年海外工作生活经历,对文化差异带来的麻烦最清楚,有问题时大家总爱找他来评理。“比如说中国人习惯在解释问题时做手势,玻利维亚人就会非常生气,觉得这是不尊重他们……”

  在攻克“第三座大山”保护环境方面,中企用心做到了无可挑剔。记者在现场看到,中企采用最严格的垃圾分类收集标准,所有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固体垃圾被分为六大类,必须投进不同颜色的分类桶里。据了解,所有员工到达工地后,第一课就是学会“如何扔垃圾”。课程结束后还要做游戏验收成果:老师将形形色色的垃圾分发给员工,让大家根据物品类别投入所属的垃圾箱里,养成垃圾分类的“反射弧”。

  中企还在生活营地以及工厂内各配置了一套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对于中方这一自觉行动,项目监理方工程师奥西欧非常赞赏。

  2016年末,在客户满意度调查中,中工国际的钾盐厂项目取得了业主所有7个主管部门、7个维度反馈意见“满分”的骄人成绩。项目业主盐业公司生产部经理帕里古艾约这样评价道:“我们在中国团队身上看到的都是可贵的品质。他们信守承诺,标准严格,善于合作,有创新思维,为优化钾盐厂的工程设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创新——

  把优秀员工带到下个项目去,保证他们长期有“饭碗”

  拉美国家严格的劳工保护政策让许多中企束手无策。但在圣何塞水电站项目上,中玻员工相处和谐。“首先要转换思维、改变观念,反思是不是我们自己的活儿没干好?”中国水电十一局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于立波的“换位思考法”一下子打破了僵局。

  在圣何塞水电站项目上,所有薪资、奖惩制度、福利等与工人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都是先与工会沟通再确定,让当地员工充分感到管理层的民主和透明。

  由于两国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和语言沟通障碍,中方人员在下达任务指令时语气或方式稍有不当,就会引起对方的委屈和反感。“与其互相不痛快,何不让他们自我管理?”然而,说来容易做起难。在玻利维亚,建设水电站还是“新生事物”,当地相关行业的熟练工非常少。“先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当地工人——每位中方工程师挑选15至20名做事勤快、领悟力强的当地工人,手把手地教。”于立波详细解释了他们创立的“劳务工长带班制”。普通工人有一技之长后,再从中挑选出班长,带领40人的队伍;根据工区大小,每6位班长再选出一个工长。这样,由中国工程师担任的工区主任只需与工长进行沟通即可。目前,超过60%的工长和班长都已由当地人担任,这个比例还将提高到80%。

  更具创新意识的是,中国水电率先将员工的绩效与语言水平挂钩。每天晚饭后,中方翻译给大家授课,每隔一段时间组织语言水平测试,语言能力提升快有奖励,不合格的扣奖金。

  在管理过程中,中国人“重感情”的传统也带到项目上,让大家在心理上更有归属感。在现场看到的团队,俨然就是一个“小联合国”:来自巴基斯坦的设备操作手、哥斯达黎加的地质专家、巴西的水利工程师、加拿大的跨文化顾问、尼泊尔的厨师……他们都是中企在过往项目中结识的亲密战友。其中,尼泊尔厨师已经跟随中国水电20年,早已成为中企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哥斯达黎加和巴西专家则是中方的“秘密武器”:当与业主在专业问题上有分歧时,就请来拉美水电领域颇有权威的这两国专家沟通,大大增强了说服力。“我们已列出新的‘先进名单’,准备将这里培养的优秀玻方员工带到下一个项目去,保证他们10年、20年都能捧住这个饭碗。”于立波对此信心满怀。

  当地“夫妻档”也受到鼓励:丈夫搞建设,妻子做后勤。26岁的诺尔玛就是这样成了食堂帮厨,她一岁的孩子像是项目上的“编外人员”,出生后就一直“驻扎”在厨房。“中国人对我很好,不仅允许我带孩子来上班,还教我做中国菜。”有些害羞的诺尔玛腼腆地说,“我现在会做馒头、饺子和包子,也许以后还能开一家中餐馆。”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中企的坚守、创新与贡献,在玻利维亚有目共睹、有口皆碑。普鲁多告诉本报记者,圣何塞水电站之后的第五和第六阶梯项目还打算交给中国水电去做。中国水电玻利维亚分公司总经理李卫表示,中国电建集团在玻已经签约和实施了7个项目,合同额近10亿美元,市场开发和在建管理齐头并进。“把活儿干好,再为当地做些实事儿。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他们好最终他们会知道的。”李卫的一番话道出了他们扎根玻利维亚的“秘笈”。

  中企在玻经营投资活跃,目前已近60家,分别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电力、农业、矿产、高科技装备等领域积极拓展。姚明表示:“玻利维亚对基建等需求旺盛,亟待中方的投资;中企多年来不负重托,为玻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筑牢了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企人坚守玻利维亚高原,铸就“生命工程”,为民生,得民心。

  制图:李姿阅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27日 23 版)

(责编: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