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草原上的“慢生活”(驻外记者手记)

杨  涛
2017年04月25日05:0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在媒体报道蒙古国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的消息接踵而至时,外界纷纷猜测,蒙古国是否会出现社会动荡或混乱。然而,我身在蒙古国,却丝毫没有感到这种担忧。在陷入经济危机的蒙古国内,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夜晚,在首都乌兰巴托的酒吧里,常看到歌舞畅饮,一派快乐、和谐的景象。商场里,购物的人们大包小包,排队交款,让人无法与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

  本币贬值,通胀走高,支出增加。但蒙古国人对此看得很淡,作为畜牧业国家,每天有肉吃,有奶喝,反正饿不死人,既然无法改变,那就适应好了。今年初,蒙古国新政府将最低劳动工资定为24万图格里克,约合650元人民币。联合国对105个国家的收入调查显示,蒙古国在全球最贫困国家一栏中列第八十位。但蒙古国人并不觉得自己贫穷,反而认为生活得很幸福。看来,在蒙古国,资产的多少与幸福感并没有多大关系。

  在蒙古国人看来,虽然没有钱,但有的是时间,“慢生活”的价值理念,贯穿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在餐馆吃饭,看不到客人催促服务员快点上菜,人们坐在那里,轻声交谈,喝着饮料,享受着轻松惬意。在大街上,你也看不到来去匆匆的脚步,更多的是迈着从容脚步的身影,带着淡定的心态和闲情。在牧区,即使是汽车抛锚了,也要点火做饭,几个朋友先喝酒聊天,围在一起唱歌,不必非要赶在太阳落山前把汽车修理好。只要吃饱喝足了,晚上挑灯夜战也是可以的。

  蒙古国人性格随性、随意,这也许是他们幸福指数较高的原因。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喜欢亲近自然,顺应自然,认为这是祖先留给他们的宝贵财富和生活真谛。蒙古国冬季有8个月的采暖期,一到夏季,摆脱了严冬酷寒的人们,几乎全部来到牧区,享受着阳光和绿草。他们全家出行,开着老旧的二手车,带几张馅饼,一暖壶奶茶,一瓶白酒,坐在河边,高高兴兴玩一天。正如流行歌曲《乌兰巴托之夜》中唱的,“那里有一生最重的思念,草原的子民无忧无虑,大地的儿女把酒当歌”。草原游牧民族的幸福生活让人羡慕。

  蒙古国人的生活节奏慢,时间观念淡,这种生活方式,让他们看上去显得自然与从容,所有的事情都不需要着急。但是,慢节奏从另一方面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有调查显示,蒙古国人的劳动效率要低于其它国家3.5倍。10多年前,在记者住的公寓门口,有一个1平方米大小的坑,影响行人和车辆通行。拖了3年,终于来了5个工人,弄了一个星期才填好。这种低效率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我的一位蒙古国朋友,说要做生意赚钱,并憧憬赚钱后的美好生活。我问他钱从哪里来?他说,把房子卖了作资金。我问他要是生意赔了没赚到钱怎么办?他满不在乎地说,那就住蒙古包。今朝有酒今朝醉,这种豁达无畏的性格,也让人为他们捏把汗。在国际大宗矿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以矿产品出口为经济支柱的蒙古国经济将更加艰难。2018年,蒙古国还要偿还10亿美元的到期外债。在享受生活和发展经济方面,蒙古国政府和百姓确实需要尽快找到一个平衡点了。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25日 21 版)

(责编:崔东、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