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从叙利亚危机一瞥美俄沟通渠道

温宪
2017年04月13日09:38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4月1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最终还是会见了正在俄访问的美国国务卿蒂勒森。

之所以用“最终”二字,概因为此前俄方曾表示普京没有会见蒂勒森的计划。这明显是在给美国总统特朗普脸色看。作为商人的蒂勒森曾多次访俄,但他此次则是作为特朗普上任以来首位正式访俄的美国政府官员。继本月初发生的叙利亚化武攻击和美国向叙政府军机场进行猛烈军事打击以来,美俄两国关系转趋紧张。蒂勒森此次访俄期间,承认现在两国关系处于低点。

美国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打击后,俄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伊戈尔·科纳申科夫少将于4月8日宣布,俄罗斯国防部通过军事外交渠道向美国五角大楼递交了关于关闭俄美两国国防部有关在叙利亚领空防止空中事件和保障行动期间飞行安全的相互谅解备忘录框架内的国防热线的照会。但此次蒂勒森访俄表明,在热点危机发生之际,美俄间的沟通渠道尚属畅通。

自二战以来,美苏关系长期处于冷战之中。冷战之后,美俄关系又长期处于斗而不破的状态之中,其间充满猜忌与争斗。尽管如此,美俄之间一直保留着官方、国会、智库、学界、民间等多层次沟通管道。

除了双方国家元首的热线电话联系外,美俄双方驻在对方的使、领馆、双方驻联合国使团无疑是两国间沟通的主要官方渠道。

俄罗斯驻美国大使馆位于华盛顿威斯康星西北2650号。俄罗斯驻美大使官邸位于华盛顿西北16街1125号,这是一幢有着法国古典装饰风格的 建筑,1913年至1994年曾是沙俄和苏联驻美大使馆。

2001年3月初,《纽约时报》电子版首先曝出,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防部国家安全局联手在当时的苏联驻美国大使馆宅院挖了一个地下通道,以利其监控等间谍手段,但因联邦调查局特工罗伯特·汉森将这一情报告知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这一地下通道因而报废。

由于美国指责俄罗斯干预2016年总统大选和特朗普团队高官私下与俄罗斯官方人士沟通,一段时间以来,俄罗斯驻美国大使谢尔盖·基斯利亚克成为焦点人物。特朗普的首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弗林被曝出去年与基斯利亚克多次通电话并“误导”副总统迈克·彭斯,在任职仅20多天后于2月黯然辞职。3月1日,美国司法部长塞申斯又被曝出去年两次与基斯利亚克面谈,也面临辞职压力。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曾援引多名美国情报部门人士的话称,俄罗斯驻美国大使馆是最大的间谍中心,而俄罗斯驻美大使则是招募间谍的总头目。俄罗斯方面对此予以严厉驳斥。

在熟悉基斯利亚克的美国前驻俄罗斯大使麦克福尔的眼中,基斯利亚克一位人际交往能力强、在华盛顿人脉极广的人。他说,基斯利亚克经常参加华盛顿智库和美国各大学的研讨会,甚至有时在自己的官邸和位于马里兰州的庄园举办周末活动和宴会,邀请美国专家参加。麦克福尔甚至表示,他敬佩基斯利亚克作为大使的外联能力和代表俄罗斯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努力。

美国驻俄罗斯新的大使馆建筑群位于莫斯科市中心,自2000年6月开始启用。除政治处、行管处、地区安全办公室、经济事务处、公共事务处、环境、科学、技术和卫生处、执法处等部门外,一些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在驻俄大使馆内均有办公室。除大使馆外,美国还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弗拉迪沃斯托克和叶卡捷琳堡设有总领事馆。

与苏联和俄罗斯一样,美国驻莫斯科的大使馆也被视为美国在该国的间谍大本营。1977年8月26日,老使馆8楼突起大火。美方抱怨说,尽管大火被扑灭,但一大批敏感资料却因此丢失或被窃,因为一些消防队员实际上是克格勃的人,是他们拿走了敏感资料。

1979年,美国驻苏联大使馆新楼开始建设。1985年,大楼内在建的一些廊柱内被发现安装有秘密监听装置,在处理敏感信息时,美国大使馆人员不得不在老馆内工作。为实施报复,苏联驻华盛顿的外交官也被要求不要入驻新馆。1994年,美国工人被允许在莫斯科部分拆除新使馆原有建筑,并重建了最高的四层建筑。2000年,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新馆最终启用后,楼顶几层用于处理机密信息,楼下则由签证处等非涉密部门使用。

俄罗斯《国防》杂志主编科罗琴科(Igor Korotchenko)原在俄罗斯军方供职。他有一次在俄罗斯电视节目中这样形容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美国国家安全局是一个全球电子真空吸尘器,它什么都监听。看一看美国大使馆新大楼最上面两层吧,那就是一个巨大的天线,它在偷听着莫斯科空中的一切。”

特朗普上任后,美国驻俄罗斯新大使尚未到任。前任大使约翰.塔夫特是一位职业外交官,曾四次出任大使。

长期以来,美国不仅“偷听着莫斯科空中的一切”,还一直在其驻莫斯科大使馆内研究对付这一全球对手的谋略。在冷战期间,美国对苏政策的“遏制”战略思路便始于曾在这个大使馆工作的乔治.凯南。

1944-1946年,乔治·凯南任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1946年2月22日,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并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也就是遏制政策。

1947年,乔治·凯南以“X”的署名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该文明确提出美国要使用“抵抗力量”,对苏联的扩张倾向进行长期、耐心、坚定与警觉的“遏制”。凯南的电文和文章中所提出的“遏制”苏联的主张,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对苏战略的思想基础。自二战后一直到冷战结束,美国对苏战略,乃至整个大战略都被称为“遏制战略”,凯南本人也因此获得了“遏制之父”的称号。在两霸相争的20世纪后半叶,这一战略对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1974年,乔治·凯南与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主任詹姆斯·比灵顿和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斯达尔一起发起建立凯南研究所。这一下属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以乔治·凯南命名的研究所专事研究苏联及此后的俄罗斯和其他原属于苏联的独联体国家。

除位于华盛顿的办公室外,凯南研究所还在莫斯科和乌克兰的基辅设有两个分中心,分别从事凯南莫斯科项目和凯南基辅项目研究。凯南研究所除自身专事俄罗斯研究外,还对来自政府、媒体和私营部门的专家、学者提供学术研究帮助,其所组织的研讨活动和研究成果通过多种出版物公开发行。凯南研究所最近研究的题目包括后苏联社会的宗教和后苏联地区的迁徙。凯南研究所通过俄罗斯教育部与多所俄罗斯高校有学术合作关系。

凯南研究所现任所长为马修·罗简斯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16年10月12日报道说, 凯南研究所此前发布报告表示,美俄关系已走向“公开冲突”。双方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并互相指责,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东欧独立争端和不断升级的网络战中,美俄关系急剧恶化。凯南研究所所长罗简斯基认为:“这不是新冷战,而是彻底的冲突,毫无疑问。”

奥巴马政府执政初期,曾推动与俄罗斯的关系“重启”政策,时任国务卿希拉里认为这一政策是“精彩的一笔”,达到了美国制裁伊朗、在阿富汗合作、削减新战略武器达成协议等政策目标。美国前驻俄大使麦克福尔是这一“重启”政策的关键策划者之一。美俄间曾建立美俄双边总统委员会,但在乌克兰事件发生后,这一委员会停止运作。

在美国著名学者中,亨利·基辛格、约翰·米尔斯海默都曾表示,美俄关系恶化,美国负有相当多的责任。他们劝说美国应承认俄罗斯在自己后院的影响范围。

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下属欧洲、欧亚及新兴威胁专门委员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下属欧洲及地区安全合作委员会专门委员会,这两个专门委员会的职能应包括在国会内处理美俄关系问题。

未来美俄关系工作小组由美国哈佛大学戴维斯俄罗斯和亚欧研究中心和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共同创办,旨在通过美俄两国一流专家的面对面交流和辩论,为两国关系中热点问题提供有创造性的分析与解决办法,有利于双方的理解与和解。

在2016年的美国大选期间,特朗普身边的“亲俄”人士或称中间人曾被广泛曝光,但近来这些人士纷纷撇清自己与俄罗斯的关系。一份长达35页的文件显示,在去年大选中曾任特朗普外交政策顾问的卡特·佩奇被指在俄罗斯官方与特朗普之间牵线同谋。但佩奇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从未代表特朗普与俄罗斯高官会晤(完)

(责编:王欲然、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