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哥斯达黎加的别样斗牛

2017年04月10日09:47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里约热内卢4曰9日电 (记者 陈效卫)传统的西方斗牛,很多观众不忍卒“看”,因为无论牛多么骁勇善战,终究难逃血染沙场的悲惨命运。但中美洲国家哥斯达黎加的斗牛,却迥然不同。在这里,牛可以毫发无损、“牛气冲天”地离开竞技场。这一别样的斗牛,颇为有爱,也令人好奇。

哥斯的斗牛非常大众化。斗牛表演主要是在圣诞后至次年3月,牛是农户临时牵来,选手既有专业也有业余,表演不限人数和时间,只有一条金规铁律必须严守,那就是选手只能躲闪,不能对牛造成任何伤害。众多选手进入赛场后,先是不停地引逗公牛,接着在被追得四处逃窜时竭力自救。专业选手除了自保,还要在紧急关头救助业余选手脱险。最终获奖取决于在场的三方:选手大胆有趣的引逗和逃脱术、牛所展示的杂技以及观众的反应。

“人斗牛”转化为“牛斗人”,可以说是哥斯人的爱心牵手和温情延伸。哥斯盛产咖啡,牛曾是运输咖啡豆的主要工具和农民家庭收入的保障。任劳任怨的老牛和车轮转动的辘辘声,成为哥斯永恒不变的勤勉主题与和谐象征。牛的地位,与当地人特别珍惜生物的多样性也密不可分。在保护动物方面,哥斯始终走在世界最前列,如禁止马戏团使用动物表演、禁止狩猎等,2013年还提出了关闭动物园计划等。在这里,置牛于死地的血腥表演绝对为民众所不忍。

哥斯斗牛如此温柔,但也存在着争议。一些动物保护主义者认为其“虐待动物”。更多的反对者认为,斗牛对人类构成了伤害:选手会被牛顶到空中,并在摔下来时被踩踏。

对于哥斯的斗牛,不宜轻易说“不”。人与牛在劳动中朝夕相处,嬉戏打闹全在情理之中。况且,经过数百年的演进,今天的斗牛已成为哥斯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男孩们的成年礼。至于“虐待”,更多是动物保护主义者站在所谓道德高度的说辞。牛每年在竞技场跑上几圈,并不比耕地、负重前行辛苦多少。它的生命和尊严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如,当公牛入场时,播音员会介绍其名字、体重、父辈赛史等信息。“严禁伤害”的规定,使哥斯人根本不像在“斗”牛,而是在“逗”牛、“躲牛牛”。至于参赛者受到“伤害”之说,则有些矫情和就事论事。任何赛事都伴随着意外和风险,更何况很多赛事比哥斯斗牛要恐怖残忍的多。若考虑到绝对安全,恐怕几乎所有体育项目都得叫停。

如此温柔斗牛背离了“祖制”,但在某种意义上却展示了人类的自信。远古时代,人类在那些“牛高马大”的威猛动物面前无能为力,便在节日庆典上以惩罚的方式“复仇”,以找回快意、慰藉和自信。今天,任何动物在双臂和大脑已延伸到极至的人类面前,都处于食物链下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若继续用近乎屠宰的方式在这些弱势群体身上证明自身的强大,就显得特别扭曲和失常。哥斯斗牛,一反古制,坚持了以牛为本。斗牛士们跋山涉水来到赛场,目的只是为了躲避牛的追赶,以此证明牛的强大。正因如此,前几年因屡屡伤人而蹿红的名牛“坏小子”,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和报复,反而受到尊崇。这个做法看似乖谬,实则顺乎逻辑,异常理性:是人主动引逗牛,而不是牛主动攻击人;“坏小子”能屡屡“得手”,说明它反应敏捷,能征善战,保持了“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气和朝气。这,也正是哥斯斗牛的要旨和初衷所在:以“斗”的名义,直接赞美牛的强大与坚韧;以“逃”的方式,间接折射人的超脱与自信。

哥斯达黎加的别样斗牛,值得点赞!

(责编:王欲然、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