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一封写给编辑的情书(五洲茶亭)

王佳可
2017年04月09日05:1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黑暗中,一束光投向大屏幕。光影闪动中,《天才捕手》用流畅精致的视听语言重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正如片名所述,电影关乎文学天才,更关乎发现天才的“伯乐”——马克斯·珀金斯。

  作为美国图书出版界的传奇编辑,珀金斯慧眼识珠,一手发掘并培养了托马斯·沃尔夫、欧内斯特·海明威、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等奠定美国现代文学基石的重要作家。终其一生,他隐没在作家身后,埋首于书稿之中,成就了一部部文学杰作。《天才捕手》写尽珀金斯的呕心沥血,写尽他与沃尔夫间激情、责任与背叛交织的十年纠葛,令每个热爱文字的人潸然泪下。

  这部电影,是一封写给编辑的情书。

  书籍是最重要的工具,它架构知识空间,形成审美品格。优秀的书籍得以出版,编辑功不可没。影片伊始,镜头扫过一部部作品:菲茨杰拉德的《美丽与毁灭》《人间天堂》,“爵士时代”的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及海明威“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这些作品的问世,源于珀金斯与作家间真挚的友谊和深刻的理解。1930年,菲茨杰拉德步入人生中最为黑暗的时光:备受妻子泽尔达精神疾病拖累而穷困潦倒,新作《夜色温柔》无人问津,唯有珀金斯伸出援手并鼓励他:“除了你,没有人能敲响爵士时代的丧钟。”由此,菲茨杰拉德写下《爵士时代的回声》,为“爵士时代”画下句点。

  作家格外珍视笔下的字句,而编辑的责任是从读者角度删改文章。在这重意义上,二者关系常陷入对立。正如影片中,珀金斯不断要求沃尔夫删去华丽冗长的叙述。他欣赏沃尔夫的才华横溢,却又时刻警醒他的张狂自大。两人间原本情同父子、亦师亦友的关系,终因沃尔夫日渐膨胀的自我而土崩瓦解。直至临终前,沃尔夫才终于理解了珀金斯,在信中向他致以感谢与歉意。

  也许正因此,优秀的编辑为人谦逊,善于聆听。他们尊重新鲜的想法,惊喜于璞玉的发现,呵护着作家的成长。正如时刻捧着书稿的珀金斯沉默寡言,在本该与家人度假的日子里,他陪伴沃尔夫一字一句修改书稿。对编辑而言,这是最幸福的时刻,文字才是雕刻时光的度量衡。

  其实,能慧眼识珠的编辑通常是不错的作家。若没有珀金斯对书名的“推敲”,《了不起的盖茨比》会是令人不知所云的《西卵的特里玛洛》,《天使望故乡》则是一声忧伤的叹息《哦迷惘》。“点石成金”,意味着对文字及其意象的丰富感悟与精准体会,意味着对读者心理的准确把握,没有皓首穷经与文字为伍的经验,难以到达这般炉火纯青的境界。

  优秀的编辑与伟大的作者携手塑造了影响社会与时代的文学传统。伟大的作者站在时代前沿的瞭望哨,其人其文家喻户晓;居于幕后的编辑,同样是时代特质的定义者,他们更像是瞭望哨的底座,珀金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却非孤独行者。

  3月20日,《纽约书评》创始人罗伯特·西尔弗斯去世了。从1963年创办至今,《纽约书评》在他的带领下定义了英语世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智性讨论,它的作者中有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时常在纽约公立图书馆参与西尔弗斯组织的讲座,V.S.奈保尔则是最早的作者之一,此外,以赛亚·伯林、索尔·贝娄、托尼·朱特等当代文坛和学术界巨擘都曾为这份刊物撰稿。在越战期间,作为美国国内少数几家持续深度报道越南和越战的刊物,《纽约书评》坚持反战立场,深入分析战争的无效性,吹响美国社会反越战运动的号角。

  正如珀金斯之于美国文学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西尔弗斯之于美国60年代风起云涌的反战与平权运动,伟大的编辑关心人类命运。他们以深刻的责任感,对时代敏锐的洞察力,树立了明确的标准,去芜存菁。他们通过知识与思想不断介入现实,参与建构了一个时代的文学传统,塑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谈论、纪念诸如珀金斯、西尔弗斯这样的编辑。不仅是为了赞叹,为了仰慕,更是为了借鉴,为了汲取,进而激发出我们自己的力量。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09日 07 版)
(责编: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