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特稿:跨越太平洋的熊猫情缘

2017年04月05日13:34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4月的美国华盛顿,草木葱茏,国家动物园中游人如织,一岁半的熊猫“贝贝”在竹棚翠柳间攀爬玩耍。

1972年,同样是个草木含春的四月天。中国赠送的第一对熊猫“玲玲”和“兴兴”,乘坐专机飞抵华府,8000多名民众冒雨相迎。

光阴荏苒,时空变迁。娇憨可掬的中国国宝大熊猫,作为人文交流的纽带,始终以它特有的悠然之态,见证着两国关系的成长前行。

“出使”美利坚 缔造“熊猫年”

满头银发的斯蒂芬妮·史密斯女士目光紧随着园子里“贝贝”的一举一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向华盛顿赠送了大熊猫,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来看它们,”她说,“大熊猫已经成为华盛顿的一部分。”

1972年2月21日,北京,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开启“破冰之旅”。到访第二天,尼克松夫人就迫不及待地前往北京动物园观看大熊猫。在尼克松回国前的答谢晚宴上,周恩来总理突然宣布赠送给美国两只熊猫。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向西方国家赠送大熊猫。

“玲玲”和“兴兴”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的首秀,吸引了超过2万人前来观看。“第一个来看大熊猫的是尼克松夫人……她一直咯咯笑个不停。”《纽约时报》的一篇头版文章这样写道。

经久不衰的“熊猫热”,也让大洋彼岸原本陌生的国度频频登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头版,激发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极大兴趣和好感。

这一年,被美国人民称为“熊猫年”。

科研促繁衍 双边同发展

3月24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经过隔离检疫,从美国归来的熊猫“宝宝”入住新家,第一次在故乡亮相。

此前一个月,3岁半的“宝宝”度过了在出生地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的最后一个早晨,登上回国的专机。中美双方的精心照料,让“宝宝”的归国旅途格外顺利。

根据有关协议,在国外动物园出生的所有熊猫都要在4岁前送返中国,以便在5至6岁时参与国内的大熊猫繁育计划,保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上世纪80年代,熊猫生存环境恶化,数量锐减,中国政府不再向外国赠送熊猫,转为“租借”的方式。1994年,熊猫首次以“科研交流大使”身份出国,包括美国等不少国家开始与中国开展长期合作研究。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专家李德生介绍,该中心已与10个国家12个动物园开展大熊猫科研合作交流,提高了整体大熊猫科研人员的从业水平。“我们已经在海外繁育了17只大熊猫。”

《纽约时报》说,大熊猫繁育已成为美中合作中一个罕见的领域。美国国务院称赞,大熊猫是“实实在在的、毛茸茸的、美中两国合作的体现”。

与保护大熊猫同步发展的是中美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合作:当第一对熊猫在美国定居时,中美年双边贸易额只有10亿美元。到2016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达到5196亿美元;建立涉及多领域的90多个政府间对话合作机制……

归华引思念 爱心长相伴

“宝宝”回国一个多月来,来自太平洋彼岸思念和祝福的信件、照片雪片般飞来。“你是我第一个熊猫闺女,你是我永远的小公主,”一位“宝宝”迷写道。

把自己叫作“‘宝宝’亲姨”的唐·拉瓦莱随信寄来一张照片,露出左臂上“宝宝”微笑的头像文身,说“这样就能永远记住”。

思念“宝宝”的福尔茨一家给中国大使馆寄去两幅孩子们心中的“宝宝”图画,画上用中文写下“熊猫”两个字。福尔茨在信中写道,“她(‘宝宝’)的回家让我们对她的家乡充满好奇。”

每一只大熊猫的离开,都牵动美国人民的心。

2010年,“宝宝”的哥哥“泰山”离开华盛顿。返乡那一天,大雪纷飞,“泰山”迷们执着地等在“泰山”住所前,只为再多拍几张“泰山”。

“泰山”的主管饲养员妮科尔·米斯说,“很多人都因为‘泰山’而对保护大熊猫和中国的大熊猫科学产生了兴趣,我相信其中不少人会为看‘泰山’而到中国去。”

只要大熊猫到达的地方,总是充满温暖与欢乐。

在美国学界,友华派还被赋予一个形象的名字——“拥抱熊猫派”,为人熟知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尼克松时期的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今天,大熊猫在太平洋两岸一同健康成长,见证中美关系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未来的新征程。(新华社记者柳丝) 贾小华(参与记者:余里、刘帅、石英珊、徐剑梅、辛俭强)

(责编:唐萌(实习生)、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