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距遥远,却亲密无间”
——一组老照片背后的中芬友好故事
中芬关系经受住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考验,成为不同幅员、不同文化、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和平共处、友好交往的典范。日前,芬中友好协会办公室主任阿尼卡·海金黑莫发给本报记者的一组老照片,生动诠释了两国人民深厚的传统友谊。
为了促进两国文化交流,1951年6月15日芬中友好协会成立。这是欧洲最早建立的对华友好协会之一,也是芬兰历史最悠久、至今仍保持活跃的芬中友好团体。协会创办者都是芬兰知名人士,如作曲家阿赫蒂·松尼宁、作家海尔维·哈马莱宁、作家乌尔霍·吉科宁(后来担任芬兰总统)的夫人茜尔薇·吉科宁、政治家苏克舍拉宁等。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是芬兰第一个大规模文化代表团1953年访华时拍摄的。这个访华团由茜尔薇·吉科宁带领,成员中有议员、演员、作家、工人等各界人士。老照片显示,芬兰友人或参观中国名胜、或与中国朋友亲热交谈、或戴草帽驻足工地。海金黑莫说,“那次访问行程非常紧凑。为期一个半月的时间,大家访问了北京、合肥、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武汉等地,参加了各种交流活动。”在参观鲁迅博物馆的时候,大家惊讶地得知鲁迅先生生前还曾翻译过芬兰女作家明娜·康特的作品。
访问之后,芬方积极筹备,促成芬中实现互派留学生计划。赫尔辛基大学也开设了中国学研究课程。两位团员回国后撰写了关于中国的专著,代表团在芬兰各地举行了数十场演讲会,介绍新中国建设成就。演员兼导演里特瓦·阿韦洛翻译执导了芬兰语版《白毛女》。大批中国电影、书籍和艺术作品在芬兰传播。同样,更多的芬兰小说被翻译成中文。1955年,首场西贝柳斯作品音乐会在上海举行。
“1953年的那次访问不仅带动芬中文化交流迈上新台阶,而且还在经贸领域开辟了历史。”海金黑莫说,芬中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和支付协定,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政府间贸易协定。
此后中芬交往日益频繁。1956年,芬兰议长苏克舍拉宁应邀率芬议会代表团访华,受到中国领导人的接见。
1958年,芬兰在中国举行了一次艺术展,这也是芬兰在国外举行的最大规模艺术展。展览先后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举行。芬兰各界人士在访华回来后的报告中提及最多的是,中国是一个“欢笑的国度”。艺术家斯文·格伦瓦尔在他坐火车抵达中国时的日记里写道:“轻快、微笑、友好、年轻、勤奋和悠久历史,我们一定已经到了中国!”
海金黑莫说,芬中友好协会在推动芬中交流方面的努力始终如一。如今,由芬中友协举办的“欢乐春节”庙会已经成为芬兰各界民众翘首期盼的一个年度盛会。她表示,芬中人民拥有深厚感情,“我们相距遥远,却亲密无间”。
(本报赫尔辛基4月4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05日 0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