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阿富汗宝藏浴火重光

邵学成
2017年04月02日05:1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蒂拉丘地黄金冠。
  喀布尔博物馆供图

  希腊自然女神西布莉镀金银盘。
  喀布尔博物馆供图

  阿富汗喀布尔博物馆被毁前外景。
  喀布尔博物馆供图

  “浴火重光”,当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以这样的主题来到中国,已经让人感到这背后的厚重故事。

  从2005年在世界巡展开始,“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以下简称“浴火重光”展),就如旅行者般历经几大洲美术馆。今年进入中国,展览地点选在故宫。本次展览文物主要来自阿富汗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贝格拉姆、蒂拉丘地这4个地区,包括231件展品,时间跨度4000余年。文物中包含多个文明的文化元素,充分诠释出阿富汗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十字路”的多元文化特点。

  在沙漠之海,寻找幻影般的希腊化文明遗迹

  “浴火重光”展从文明传播的角度,展示出在物质文化层面,希腊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令东西方文明产生的交流与融合。

  展览以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法罗尔金器为起始点,这些金器大约是阿富汗青铜时代的产物。从金器上的动物纹饰分析,它们可能来自阿富汗周边的印度、两河流域和中亚地区,通过物物交换到达阿富汗。这一方面说明古代阿富汗也曾和四大文明古国并存,继而发展本地文明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自青铜时代起,生活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曾有过密切交流。

  在远东希腊化研究史上,阿伊·哈努姆城址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意味着希腊城邦文明在中亚地区的延续。此次展览特意挑选的文物,包括文字、建筑装饰、雕塑、日晷、日常用品等,代表当时最高科技成就和生产技术的文物,展示了阿富汗希腊人的世界观和宗教观。

  西方古典文献中记载的希腊化城市如幻影般隐藏在阿富汗沙漠之海,令深受希腊文化影响的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国考古队一直奋力找寻。1961年,当时的阿富汗国王查希尔在该地区狩猎时,偶然发现石灰岩制成的希腊风格科林斯柱头,法国考古队遂以此为契机,发现了阿伊·哈努姆城址。1964年到1978年持续发掘,又出土了一大批来自希腊和印度等地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都出现在此次展览中,对观者讲述着阿富汗渐渐成为世界文明汇集地的历史过程。

  在展览中,最重要的一件文物是描绘希腊自然女神西布莉的镀金银盘。西布莉骑在一辆由两个狮子牵引的战车上,她手握缰绳,旁边是女神耐克和祭司献祭,太阳神赫利俄斯、新月与星星一起出现天空中,显示出自然女神主持着一个井然有序的宇宙。通过这件珍贵的镀金银盘,可以看出希腊神灵信仰不远万里来到阿富汗,并在中亚地区延续下来。

  从希腊化到贵霜时期,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

  说阿富汗是欧亚帝国盛衰的晴雨表,一点也不为过。在阿富汗的土地上发生过太多王朝更迭的故事:阿伊·哈努姆的城市功能大概在延续近两个世纪后逐渐衰落;公元前135年后,游牧民族(塞族和月氏)持续入侵该地区,不久后该城即遭毁灭性破坏, 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直至公元1世纪,另外一个帝国贵霜王朝在该地区兴起。

  关于希腊化到贵霜时期之间的文明延续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重点。由于没有发现希腊城邦灭亡后文化延续的遗址和考古学证据,有人悲观地认为这段游牧民族统治时期是阿富汗文明史的黑暗阶段,直到蒂拉丘地黄金宝藏的发现,才改变了这一观点。展览中呈现的蒂拉丘地黄金宝藏,讲述了这段历史。

  阿富汗的历史是各民族相互征战、又彼此交融的过程。蒂拉丘地发现的游牧民族墓葬遗存,体现了游牧民族对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又将新的东方文明带入阿富汗的融合过程。蒂拉丘地墓葬共有7处,出土文物共计2万余件,本次展览选取了100余件黄金饰物,以及4枚来自罗马、印度、帕提亚的钱币。这些黄金饰物大都具有游牧民族的风格特征,体现出游牧民族与周边地区在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同时,这些黄金饰物也拥有东西方文明融合的艺术特点:树摇金冠的金冠横带上5个树木状步摇立饰随着金冠摇动会发出优美的声音,营造出雍容华贵的贵族氛围。此外,君主与龙、轮子饰物、驱龙战车等饰物也都结合了东方文明的元素。虽然在此次展览中未能展出,但值得一提的是,在2、3、5号墓中发现有中国西汉的3面铭文铜镜,证实了中国古文献中记载的、古代月氏迁徙至蒂拉丘地的可能性。

  在公元1世纪后,阿富汗的文化重心南移至贝格拉姆地区,贵霜王朝在此建立起都城,由于更靠近犍陀罗地区和海上丝绸之路,罗马文化因子逐渐活跃起来。在贝格拉姆宝藏的展陈中,罗马玻璃器皿、印度象牙浮雕板、罗马风格青铜器、石膏模型等文物齐聚一堂,令观者穿越时空,仿佛置身中国僧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的“异方奇货,多聚此国”之繁荣景象。

  1937年,法国考古队开始发掘贝格拉姆遗址,出土了大批珍宝。关于这批宝藏的埋葬原因和时间有几种推论,最有可能的是与公元241年伊朗沙普尔一世入侵该地区密切相关。正当宝藏被发掘时,德国纳粹侵略法国,最初进行发掘工作的法国考古学者放下考古铲,立刻奔赴欧洲抗击纳粹,由此成为考古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

  “浴火重光”展并非简单的阿富汗文物展,它试图用文物叙述历史故事,更试图通过文物展现古代阿富汗与世界文明进行文化交流的整体面貌。

  展览中,一些老照片里的景色如今大部分已荒芜,但发掘和保护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仍在延续:

  上世纪80年代,阿富汗持续动乱令博物馆损失惨重,一批专家为保护文物献出了生命;2002年,阿富汗国内恢复稳定,战乱中藏匿于各处的文物被专家们重新整理出来。经历战争劫难幸存下来的文物,是了解阿富汗历史文化的最佳途径,他们要通过展览向世界展示一个不一样的阿富汗。

  2006年,挪威商人收藏的喀布尔博物馆在战乱中流失的巴米扬佛经写本返还阿富汗;2016年,展览抵达东京时,日本已故画家平山郁夫收藏的百余件喀布尔博物馆流失文物在展览后回归故土。

  喀布尔大学中文系主任展鹏从小生活在喀布尔博物馆旁,几经战乱,他明白这些古代文物的巨大价值。他经常到喀布尔博物馆志愿担任讲解员,并计划在5月来到中国,前往故宫为大家继续讲述这些宝藏背后的故事。

  “为你,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这是阿富汗裔小说家卡勒德·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中写的一句话,用来形容这批文物历经出土、保护到终得展览的历程,恰到好处。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02日 05 版)

(责编:王政淇、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