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关注中国

《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7)》——

上海可鉴纽约弹性城市建设和墨尔本水敏城市建设

2017年03月10日15:41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3月10日电 3月9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7年上海绿色发展形势分析报告会暨《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上海举行。报告以弹性城市为核心主题,对上海弹性城市建设进行深入分析。报告分总报告、专题篇、实践篇和国际借鉴篇四大部分,共计11个报告。

报告对中国290个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当前中国各城市虽然从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绿化系统等方面做出一定程度的响应,但城镇化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工业排污高居不下等原因,使得我国城市仍难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报告强调,上海在全国的城市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上海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人口集聚、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压力,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多,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城市气候脆弱性开始凸显。面对着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危机与挑战,如何适应各种新变化、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将上海建设成弹性城市成为上海需要解决的问题。报告分析了上海弹性城市建设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和建议。

经济弹性和基础设施领先,生态弹性垫底

报告从社会弹性、经济弹性、生态弹性、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治理等五个评价领域构建了弹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上海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近10年来城市弹性指数总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反映了上海市城市弹性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城市应对各种环境风险冲击的能力有所增强。

其中,经济弹性和基础设施在五个评价领域中较为领先。在经济弹性方面,2014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64.8%,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比超过了20%,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在各省份中排第一位,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有很大改善。在基础设施方面,2014年上海市排水管道密度为3.31千米/平方公里,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88万吨/日,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76.8%,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电力、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提升了城市应对突发性环境风险的能力。

生态弹性在所有评价领域中得分最低。主要原因是上海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侵蚀增加,整体上仍削弱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虽然人工生态系统建设也在同期进行建设,但人工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与自然生态系统尚存在不小差异,城市生态系统应对环境风险冲击、并保持其结构和服务功能的能力受到削弱。

自然系统调节能力弱,固有城市建设改造难

报告指出,虽然从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绿化系统等方面做出积极响应,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上海在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增加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增加等方面仍旧面临挑战。

首先,近三十年来,上海经历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大规模林地、绿地、湿地、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消失,导致上海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变弱。其次,上海防汛排水设施建设上不平衡,易涝地区排水能力不足,而已完成的城市排水设施规划和建设理念滞后,缺乏对雨水进行源头减少和资源化管理的规划和实践,导致城市排水设施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再次,上海作为一个高密度城区,难以提供充足的地表空间用于建设低影响开发或弹性基础设施,而城市地下深层构筑物等又将地下调蓄空间占据,因此,对已建城市地表和地下空间的弹性化改造更新难度大。最后,弹性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国内都刚刚起步,有限的经验和技术也多为借鉴国外有关城市实践案例,但不同城市的特征大有不同,且建设目标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弹性城市建设也面临着技术支撑不足的挑战。

设立制度保障,提高区域弹性发展水平

报告指出,上海水环境治理开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转向制度规制为主,从以命令控制为主转向市场调节为主,从集中整治为主转向长效治理为主,从减少人类活动对水环境影响为主转向恢复水体自身修复能力为主。同时,报告指出,在上海弹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与长三角等周边区域相互合作,提高区域弹性发展水平。

未来上海城市弹性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构建弹性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将弹性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构建符合上海城市发展需要的弹性城市测评体系。其次应建设分布式城市弹性设施,精确识别自然环境冲击下的城市脆弱性程度的空间分布,重点关注易发城市自然灾害的空间单元。再次,研发弹性城市建设的智能分析技术,建立弹性城市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数据库,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基础智慧技术,实现对突发的自然环境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快速反应。最后,注重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并加强长三角弹性城市建设的协同发展,上海治理水资源与水环境不能仅依靠自身努力,还应当谋求增进与周边区域的合作。作为长三角的重要部分,应考虑打造长三角弹性城市群,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制定弹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评价标准等区域准则,打造区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流域水环境治理合作,提高区域弹性发展水平。

可借鉴纽约弹性城市建设和墨尔本水敏城市建设

上海位于海洋、河口与陆地的交汇地带,生态环境较脆弱,且城市建设对气候变化因素缺乏预先规划,导致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不足。上海在弹性城市建设方面,生态弹性发展最弱,因此,上海急需转型发展。

报告指出,国外针对弹性城市的建设已有许多解决方案,如美国的低影响开发、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澳大利亚的水敏城市建设等,都是上海在建设弹性城市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的。

报告指出,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水敏城市建设的经验可从五个方面提升上海城市建设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提升全社会对弹性城市的认识。二是注重温室气体控制和弹性城市建设协同,在新建的弹性城市项目中积极采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用水需求和废水中的有机质含量。三是推出弹性城市建设指南、标准和辅助工具引领弹性城市建设。四是注重弹性城市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加强项目设计、建设、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管控。五是将弹性城市与循环水管理结合,因为从城市水循环系统整体看,灰水、黑水的循环使用对增强城市弹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总结纽约弹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可从四个方面为上海市弹性城市建设带来启示。在项目建设时,建筑、基础设施、海防工程升级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投融资方面,要开拓弹性城市建设资金渠道,除了吸收国家财政拨款外,还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在区域合作方面,要开展城市间、地区间、与科研领先机构间合作,在科学充分的预研究基础上提高上海市建设韧性城市的整体水平。在政府治理方面,要制定扶持政策,创新弹性城市政府治理模式,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各种城市治理挑战。(可黎明)

(责编:可黎明(实习生)、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