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关注中国

精准扶贫需以农民为主体 实现乡村再造

2017年02月21日15:02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2月21日电 一个从长年缺粮到温饱舒适的民族自治县有哪些反贫困经验值得借鉴?20日上午,由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精准扶贫与乡村再造》新书发布会暨“基于乡村价值的精准扶贫”学术研讨会对这个问题作了探讨。

《精准扶贫与乡村再造——基于云南禄劝实践的反思》(以下简称《禄劝反思》)一书在梳理分析学界关于反贫困的主要理论以及国际社会反贫困战略演变历程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苗族自治县所开展的反贫困工作的主要历程、取得的成就与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农民发展需求以及农村可持续发展趋势,从乡村价值传承与再造的理论视域,深入分析了禄劝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有效开展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

禄劝县彝族苗族自治县地处云南中北部,距昆明72千米。环境条件差、人均可利用资源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1992年,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的支持下,在云南省经贸委、昆明市外经委的牵头下,香港乐施会(一所独立的扶贫、发展和救援机构)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政府开展反贫困合作,20多年间效果可见。199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23元,缺衣少穿、住的是破旧的茅草屋;2013年全县农民纯收入5438元,逐渐转向温饱舒适型生活。

《禄劝反思》分阶段分析总结了多年来禄劝扶贫的经验,指出精准扶贫需要扎根乡村本土资源,精确瞄准贫困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扶贫实践;需要依托乡村知识和资源精准开展扶贫项目,避免村民形式化的“参与”以及无法落地的扶贫项目;可以采取村民、村民互助合作组织、社会组织、政府等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综合贫困治理模式。转变将贫困人口视为落后的、需要被改造的旧有观念,充分认识到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所具有的资源、能力及其价值和意义,在平等对话与合作的平台上共同开展农村扶贫,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内生动力,探索基于乡村价值传承与再造视野下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政府、学界积极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精准扶贫以及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在这一大背景下,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鲁可荣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朱启臻教授、天津理工大学杨亮承博士等历时两年,通过实地调研,完成《精准扶贫与乡村再造——基于云南禄劝实践的反思》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今年2月正式出版。(江婧婍)

(责编:唐萌(实习生)、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