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2016年12月国际形势大事述评

孙豫宁
2017年01月13日14:59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一、安理会通过涉朝第2321号决议,半岛无核化仍任重道远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2321号决议,谴责朝鲜在2016年9月9日进行的核试验,重申朝应放弃核导计划,立即停止相关活动。决议通过了迄今为止最严厉的对朝制裁措施,宣布对朝煤炭出口设定上限,禁止朝出口铜、镍、银、锌等矿石,并对朝外交使团活动予以一定限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联合国所有成员国有义务尽一切努力确保相关制裁措施得到完全执行,同时支持向朝提供人道主义援助。韩美日相继追加对朝单边制裁,加大对朝施压力度。朝方指责此举是对其主权和生存权的否定,并表示将采取“更有力的自卫措施”作为回应。韩《世界日报》称,半岛紧张局势或将因此进入新阶段。

当前,朝鲜半岛局势似已陷入恶性循环。一方面,朝自2016年年初以来两次进行核试验并多次进行弹道导弹试射,希借此内聚民心、外抗环强,加剧半岛局势紧张对立;另一方面,美日韩不断加强军事合作、强化军事存在、扩大军演规模,试图以高压迫朝弃核,严重破坏了东北亚的战略稳定,进一步刺激朝“拥核”决心。此次是国际社会解决朝核问题的再一次努力,既表明了国际社会反对朝发展核导计划、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一致立场,也重申了维护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和平与稳定,以和平、外交和政治方式解决问题,支持恢复六方会谈等一系列承诺。有关各方应认识到,外部施压只是促使朝重回谈判桌的手段,无法迫朝最终弃核,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对话谈判、重启六方会谈,为维护半岛无核化进程、实现半岛和平稳定做出真正努力。

二、OPEC成员国和非OPEC产油国采取减产措施,国际油价能否重回平衡仍待观察

2016年11月30日,OPEC成员国达成自2008年以来首个减产协议,同意减产120万桶/日。协议定于2017年1月开始实施,为期六个月,如有必要将再延长六个月。12月10日,以俄罗斯为代表的11个非OPEC产油国与OPEC达成历史性减产协议,同意将原油日产量减少55.8万桶,虽低于60万桶/日的预期,仍是有史以来最大减幅。这也是OPEC成员国和非OPEC产油国自2001年来首次采取共同减产措施。受上述消息提振,美国原油与布伦特原油期货双双上涨,后虽因美联储加息一度受挫,但旋即恢复涨势。国际能源署12月14日发布报告指出,若相关国家积极落实减产协议,石油市场将进入供不应求状态。

相关国家面临的巨大财政压力是其达成协议的主要推手。协议虽在短期内对国际油价起到了支撑作用,但对于协议前景,国际社会大都表示谨慎乐观。自1982年以来OPEC共达成17次减产协议,但实际减产幅度只有协议规定的60%。特别是此次尼日利亚、利比亚获得减产豁免,一旦两国产量回升,沙特等国减产负担必将加重,未来执行情况恐生变数。就非OPEC产油国而言,俄罗斯亦曾有违背与OPEC达成减产承诺的“前科”,履约情况尚待观察。油价上涨必将牵动美国页岩油产量提升,一定程度上亦会抵消油价上升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国际油价低迷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提振不力,当前世界经济前景仍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和压力,若复苏进程无显著改善,“以减产换油价”恐仍属扬汤止沸之举。

三、朴槿惠遭弹劾被暂停实行职权,韩国政局迷雾难称明朗

2016年12月9日,韩国国会以234票赞成、56票反对通过了对总统朴槿惠的弹劾案,朴槿惠成为韩历史上第二位遭弹劾停职的总统。朴槿惠虽暂时未被剥夺总统身份,但停止执行一切外交、国防和行政方面职务,由国务总理黄教安暂代主政。韩国宪法法院将在180天内对弹劾案做出最终裁决。12月6日,朴槿惠曾表示愿接受2017年4月提前下台的提议试图缓和局势,但在野党仍决意推动弹劾案。韩大部分民众认为弹劾结果是理所应当、民心所向。新国家党则因是否应支持朴槿惠陷入分裂局面,“倒朴派”35名议员21日宣布将于近期退党。

朴槿惠停职并未能驱散笼罩在韩国政局的迷雾,“后朴槿惠时代”的韩国走向仍待进一步观察。近期看,黄教安一直被视为朴槿惠政府核心人物,恐难获得在野党支持,朝野双方摩擦在所难免。中期看,宪法法院裁决或将引发更大变数。若同意弹劾,朴槿惠将立刻下台,总统大选将在60天内举行。目前韩并无具有绝对优势的潜在总统人选,如大选提前举行,鹿死谁手尚不可知。若驳回弹劾、朴槿惠实现“王者归来”,在野党或将鼓动民意掀起新一轮抗议浪潮,无疑将引发韩政局更大动荡。长远看,韩民众对经济发展乏力和政治体制的失望情绪仍将持续,对个人和国家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感”或将进一步增强,若无法改变现有困境,韩存有民粹主义爆发的可能。

四、阿勒颇达成新停火协议,叙利亚重回和平仍需时日

2016年12月13日,叙利亚政府军与反对派在俄罗斯、土耳其的协助之下达成阿勒颇停火协议。协议曾一度面临夭折,后经新一轮谈判于15日恢复。根据协议,叙政府军允许被围困在阿勒颇东南部的反对派武装人员撤往阿勒颇以西的农村地区和邻近的伊德利卜省,位于伊德利卜省的反政府武装则允许平民撤离被其包围的小镇卡夫拉亚和福阿。撤离工作于15日下午开始正式进行。22日,叙政府军正式发表声明宣布完全掌控阿勒颇,重新取得了对该国五个最大城市的控制权。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将此称为“历史性的分水岭”。

叙利亚内战已延宕近六年之久,共造成近30万民众死亡,并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场难民危机。因背后存有复杂的大国博弈和“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的乘虚而入,叙利亚问题已演变成中东乃至世界最复杂难解的问题。此次协议被视为叙利亚和平进程中的一线曙光,但如何妥善处理各方政治分歧,推进叙利亚人民主导的政治过渡进程,有效打击境内恐怖组织等难题的解决,绝非朝夕之功。有关各方应同时推进停火、人道救援、反恐和政治谈判,重启和谈进程,切实找到政治解决危机的路径。但对于饱受苦难的叙利亚人民而言,这场战争并没有胜者。

五、美联储年内首度加息,全球经济外部性风险加大

12月14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区间上调0.25个百分点至0.5%-0.75%,同时释放出2017年可能加快加息步伐的政策信号,预计将再加息三次。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美国经济前景进一步看好,就业市场有望进一步走强,整体通胀率或将升至2%,相关预测为美收紧货币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此影响,华尔街股价剧烈变动,道琼斯指数创历史新高后震荡下跌;美元指数创自2003年3月以来新高;美债收益率普遍上扬,短期美债收益率大涨;黄金价格和全球油价一度遭遇重挫。

美联储时隔一年之后再次加息,或将对美乃至世界产生多重外溢效应,为2017年的全球经济笼上一层阴影。美联储货币政策和“特朗普经济学”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美未来经济、金融走向存有变数。美联储加息和美元走强可能进一步降低美企业竞争力,美保护主义或将抬头,爆发贸易摩擦的可能性有所上升。新兴市场资本外流或将加速,个别发展停滞、过度依赖外资、偿债能力不强的国家可能陷入危机。美联储宣布加息之后,多国央行均表示保持利率不变或将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各国货币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全球经济治理面临更大考验。

六、普京时隔11年再次访日,日俄关系趋近但难有实质性突破

2016年12月15—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此访是普京时隔11年再次踏上日本领土。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亲自前往家乡山口县长门市迎接。双方就落实2016年5月安倍访俄提出的对俄八项经济合作计划达成共识,互换能源、医疗、养老等领域合作协议60余份。双方同意进一步加强人文往来和防务交流。在备受关注的北方四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双方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同意就开展共同经济活动的“特别制度”进行磋商。

俄在2016年12月初发布新版《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将日定为亚太外交重要方向之一,希与日实现互利和睦邻合作,确保地区安全稳定。此访系俄“外交政策构想”发布后普京首次出访,作为落实俄政策构想的重要举措,俄不仅在未付出实质性代价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大经济利益,更实现了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领导人对G7国家的破冰出访,可谓收获颇丰。对日而言,安倍一直力求解决北方四岛问题以名垂青史,自2016年年初以来连续与普京举行四次会晤,提出八项经济合作计划和解决北方四岛问题的“新思路”,希望实现以“经济换领土”,但效果不彰。日俄两国各有所需,未来双方经济合作或将进一步深化,但受北方四岛问题、日美同盟等所限,双边关系取得实质性突破尚待时日。

七、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遭恐袭身亡,恐怖主义或成为欧洲新常态

2016年12月19日晚,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卡尔洛夫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参加艺术展开幕式时遭枪击身亡。俄外交部将此事认定为“恐怖袭击事件”。俄总统普京痛斥恐怖分子的“卑鄙行径”,追认卡尔洛夫为俄罗斯联邦英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称其是“对土耳其国家和人民的攻击”。普京还与埃尔多安就此事通电话,双方均认为此事的主要目的在于破坏俄土关系正常化进程、阻止在叙利亚有效打击恐怖主义。双方商定彼此加强对外交人员的保护,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此事展开调查。联合国、美国、欧盟、亚信组织等相继对此事表示谴责。

当天欧洲还发生多起恐怖事件。在德国首都柏林,一辆卡车冲闯市中心的圣诞市场,至少造成12人死亡,48人受伤。在瑞士苏黎世,一名枪手闯进一座清真寺内并向人群开枪,造成3人受伤。2016年,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盘踞在伊拉克、叙利亚等地的极端势力遭受重创,但笼罩在世界各地的恐怖主义阴云不散。特别是欧洲国家接连发生多起恐怖事件,已成为国际恐怖袭击的重点目标和高发地区。正如卡内基欧洲中心访问学者马克?皮耶里尼所指出,欧洲在“缓慢地经历恐怖主义成为新常态的过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打击和防范恐怖袭击,切实保障公民安全,防止民粹主义进一步抬头,将是欧洲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文来自《当代世界》2017年1月刊)

(责编:覃博雅、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