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赵磊:智库建设强调“修齐治平” 专家要“常在路上”

2017年01月10日10:38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1月10日电(徐祥丽) 9日下午,“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7”在京闭幕。闭幕式上,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发言,围绕“一带一路”的重要内涵与智库建设的方向,作出了生动而深刻的总结。

赵磊首先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说,五千年历史中,每700年对中国都很重要。从张骞出使西域,到7世纪唐朝鼎盛,到14世纪的明朝郑和下西洋,21世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新中国成立后,1977年改革开放,1989年提出韬光养晦,2001年加入WTO,2013年提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每12年中国收获良多。

巧合背后有必然。对中国来说,每一年,甚至每一天都很重要。全球治理需要公共产品,“一带一路”正是层次分明的公共产品。中国提供的资金、项目、人员是物质性产品;中国的智慧和方案、“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理念性公共产品;G20、金砖国家、上合组织、10+1、16+1是制度性产品。

9日下午,赵磊在“全球治理与智库建设”分论坛上发言

“一带一路”建设,“共”是重点难点,互联互通(connectivity)是内涵。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打通互联互通的痛点正是“一带一路”的定位。智库研究要突破难点,找到重点,体现“一带一路”所强调的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向。

智库建设,要做到“修齐治平”。

修,就是要研究基础知识,不能以区域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应该是一国一策、一把钥匙开一扇门,要研究基础性的知识。

齐,就是要有团队。要有“一带一路”的学术共同体,甚至要有金砖国家,包括全球治理的学术共同体,不是一花独放。

治,要出好主意、想好办法,当好参谋,这正是对智库的高度定位。

平,就是中国人要有战略意识,战略眼光,更要有战略定力。

今天的中国智库,要做到“常在路上、总倒时差、老换水土”。赵磊认为,为以科学的资讯支撑科学的决策,实施动态性的调整,需要大量的专家走在路上。 “一带一路”需要打通己学和彼学,中国之大,问题之多,学者要到最偏远的地方了解目前的发展状况,了解对外开放具体问题。 

(责编:徐祥丽、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