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深度报道

赵磊:加强内容生产和人才建设 打造有温度的文创精品

赵磊
2016年12月23日15:34 | 来源:环球网
小字号

 

  专家介绍:赵 磊

  担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中央党校“一带一路”重点研究课题主持人,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网络智库”专家委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中国外交、文化产业与文化软实力、“一带一路”建设等领域。出版专著《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中国梦与世界软实力竞争》等;相关研究成果包括《“一带一路”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城市》《“一带一路”需要什么样的中国企业》等。

  中国文创产业的内容生产亟待创新

  经济收益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但文化收益体现一个国家受尊重的程度。经济收益与文化收益应密切结合。如曾在2008年入榜《福布斯》全球商务人士首选的12家全球最佳酒店榜单的唯一中国酒店,这家酒店是一家非传统意义的非星级酒店,但该酒店董事长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在酒店设计、服务中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并遵循“利他到极致”的精品理念,吸引了全球许多知名人士入住。因此,文化经济学倡导的是既要拥有经济上的收益,又要赢得别人的尊重,激发与人分享的冲动。

  中国文创产业的短板在于内容生产

  中国文创产业不缺乏文化产品,但是缺乏文化精品,中国的文创产品或服务中单次性消费非常多,大多数停留在体验层面,回头客不多,能够激发人们与人分享的欲望的产品也较少。若想生产出文化精品,必须注重6个字:读心、暖心、攻心。使人们在消费文创产品时感受到产品的文化温度与温暖。文化创意产业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讲究错位竞争”。因此,模仿和复制并不是解决文创产业长久发展之策,2016年,中国文创的内容生产一定要挖掘中国文化中最精髓、最有温度的部分,用现代的方式去传承和传播。  

  “一带一路”将成为文创产业落地的重要抓手,需打造更多文创园区精品

  文创产业在“一带一路”政策下拥有许多发展机遇,然而,2016年,中国相关城市或企业应更多地打造 “一带一路”文化创意产品或产业园区精品。目前,产业园区的标志性项目数量太少,虽然各地都建立了不少文化园区、大观园、展览会等,但是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在商业模式上成功的太少。“一带一路”中的很多产业园区仍旧以卖丝绸、茶叶、瓷器为主,但这一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一模式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在售卖文创产品,而是在售卖稀缺资源。所谓文化产品应该摆脱对稀缺性资源的依赖,因此,“一带一路”下的产业园区应该售卖真正的文创产品,以及与产品相关的服务、设计等。

  发挥华侨力量,利用全球资源助力文创产业“引进来”

  目前,全世界有6000万华人华侨,他们是中国文化传播的蒲公英。因此,可以发挥这些华人华侨的力量,集聚资源,创建华人华侨文化产业园区,将全球民俗大家引进中国,让中国百姓领略不同视角和思维的文创产品。此外,可借用全球资源做好中国文博市场。目前,中国的文博会层次较低,仍旧停留在卖摊位、卖资源阶段,因此,需要在方法上、内容上、商业模式上创新。例如,举办文博会主宾年、主宾月,让老百姓在不同时段,看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持续吸引百姓对文博会的关注。  

  加强文创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共享,建设文创产业品牌

  目前,中国文化产业最缺乏的是人才,即对文化具有坚定理解的人。如很多文化园区停留在以出租土地、出租房子的方式维护产业园区的发展;很多企业也正在转型到文化产业领域,但企业转型过程中急功近利的现象频现。然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时间,因此,要给予文化精品孵化的时间,让那些对文化充满坚定和灵动的人去做他们真正热爱的事业。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一定是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一方面,另一个关键点在于人才的共享,如华盛顿的人才,为什么云南不能够利用?目前,中国的文创产品数量足够多,但品牌建设仍是短板。这是中国文创产业未来的发力点,即如何打造中国自身的文创品牌。为什么中国文创产业缺乏品牌?缺乏文创产业的大师和大家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中国的文创工厂、基地中的工人和匠人很多,但大师很少。缺乏大师就很难培育出品牌和品牌价值。文创产业不是粗放式发展,而是需要精工细作式的发展,所以要尊重文创产业的发展规律,找到文创产业腾飞的风口。                                    

(责编:程晓霞(实习生)、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