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探索浩瀚星空,国际合作走向纵深(国际视野)

本报记者 余建斌 章念生 吴 刚 曲 颂
2016年12月22日04:4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1月16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白俄罗斯通信卫星一号,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转移轨道后,打开帆板在太空中运行。
  新华社发

  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
  新华社发

  中国和老挝合作的老挝一号通信卫星在位于老挝首都万象的卫星地面站。
  新华社发

  叶光富与其他国家的航天员进行洞穴训练。
  中国航天员中心供图

  11月18日,随着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今年最重头的中国航天大戏——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圆满成功。这很可能是中国在2018年正式建设空间站之前的最后一次载人太空飞行。今年正值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目前月球无人采样返回、火星探测、空间站建造等计划正逐一展开。中国与世界的航天合作话题令人关注

 

  世界同行为神十一点赞

  北京时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结束为期一个月的太空任务顺利返回地球。中国在载人航天的征程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从用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开始,几十年来,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从把宇航员送入太空到建造空间站,世界上其他航天大国一般都需要几十年才能做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为此花费20多年。但是,中国的航天业者们却只用了10多年就做到了。而且,中国的每一次载人航天任务都能在上一次的基础上取得重大突破。”欧盟卫星中心技术研究与创新项目负责人塞吉奥·阿瓦尼如此称赞中国航天取得的成绩。

  在今年美国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中,结尾有一个中国帮助美国完成营救任务的情节,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世界对中国航天事业水平的认可。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通讯院士尤里·卡拉什向记者介绍,2015年,中国一共完成了19次航天发射任务,数量占世界第三位,而且全部成功。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美国、中国三国展现了载人航天的能力。从这两个衡量航天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中国的表现令人称赞。

  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两位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的消息一出,美国航天局立即在社交媒体推特官方账号上发文:“祝贺神舟十一号今天发射成功。”正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日本和俄罗斯宇航员发表感想,认为太空中又来了一艘飞船让他们感到“不再孤单”。俄罗斯媒体纷纷报道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相关消息,为中国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点赞、祝福。

  美国航天问题专家、海军战争学院国家安全事务部教授琼·约翰逊—弗里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和“嫦娥计划”,中国在追求空间发展与探索上表现出令人钦佩的坚韧。随着长征五号大火箭的成功发射,中国将能够尽快实现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建造一个永久性的载人空间站。“嫦娥计划”的成功实施与航空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提高将很好地服务于长远。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FAST),FAST的建成为其他国家与中国在空间科学项目方面开展合作提供了可能。要实现雄心勃勃的火星探测计划,开展国际合作非常必要。这一任务代价极其高昂,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工业基础。遗憾的是,由于航天技术的军民两用性质,空间合作项目计划时常会受到政治干预。因此,合作计划透明化以及在开展包括军事在内的太空技术合作方面展现诚意和定力尤为重要。

  中外宇航员期待太空牵手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外空间是全体人类的梦想舞台。”国家航天局有关负责人曾这样说。 

  航天国际合作是实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重要途径,是航天国家增强国际影响力和新兴航天国家快速建立航天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各国应对航天技术高风险和解决航天高投入的重要方式。各国对航天领域合作都有相当的共识。美国、俄罗斯作为航天强国,在诸多国际事务方面存在争议,但仍保持航天领域的接触与合作,将其作为支撑两国外交关系的重要手段;美欧、美日同盟的推进始终伴随着航天领域合作的拓展;欧洲航天局通过实施大型航天项目,加速欧洲各国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推动了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于投资大、技术复杂的大型高风险航天项目,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通过联合研制、技术合作等方式分担项目风险,共享合作成果。

  尤里·卡拉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提出在2015年前占据世界商业航天发射市场15%的任务提前完成,并且中国发射的价格是欧美、俄罗斯的3/4。在民用卫星市场上,中国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中国制造的供航天器使用的电子元件质量过硬,俄罗斯已经有购买意向。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有政治和经济上的保障,在未来将继续大有作为。俄罗斯不仅不担心中国航天取得的巨大进步,反而愿意继续与中国在航天领域开展合作。”

  塞吉奥·阿瓦尼认为,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与运行是中国完成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关键一步,它将为中国未来建设永久性空间站打下坚实基础。中国正在向着太空大国迈进,尽管此前发射的天宫只是先行实验平台,但十分期待中国接下来顺利着手开始空间站的建设。按照计划,中国建成空间站的时间与国际空间站退役的时间比较接近,这意味着届时中国或将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在轨空间站的国家。这将成为中国开展航天国际合作强有力的载体。

  今年夏天,包括中国航天员叶光富在内的5个国家的6名航天员来到意大利撒丁岛,一个以复杂、庞大的地下洞穴系统著称的地球一角,一起参加了极具挑战性的洞穴训练,度过了难忘的15天。其中6天6夜是完全黑暗状态,如同在黑暗的陌生星球上进行科考和探险。欧洲空间局组织这次航天员洞穴训练的意图是希望人类在未来踏上其他星球时具备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6人团队分别来自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和中国,不仅要进行探险、地形地貌勘查和测绘等活动,还要承担采集样本、寻找生命体等一系列科学试验。

  “15天在极端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不仅磨练了意志、耐受力,还培养了危机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叶光富说,各国航天员们通过密切协作圆满完成了训练任务,结下深厚友谊,进一步加深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航天员之间的理解和认可。叶光富的队友中不少人都有过太空飞行的经历,其中西班牙和日本的航天员已经执行过两次太空任务。他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洞穴探险中的握手能再次在太空中完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说,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这次中国航天员参加洞穴训练,就为载人航天国际合作迈出了新的一步。早在2013年,欧洲航天员中心的航天员就来中国航天员中心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与交流。2014年,两名中国航天员又赴德国科隆参加了为期5天的行为绩效培训。

  在2010年,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教员王跃作为“火星500”试验中国志愿者,参加了长达520天的“火星之旅”。王跃与来自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国的5名志愿者一起,用250天“飞往”火星,30天“驻留”火星,240天“返回”地球,完成5类105项实验项目。这个项目积累了大量重要数据,对人类进行火星探索试验具有标志性意义。

  用中国技术造福世界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战略机遇期。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航天国际合作,合作内涵持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助力了航天技术水平提升,扩大了宇航产品与服务市场,服务了国家政治外交大局,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国家航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拓展空间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着重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等4个领域开展国际合作。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的中国空间站也规划留有供其他国家飞船停泊的接口,未来将成为航天国际合作新的太空舞台。

  根据国家航天局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中国已与34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签署了108份政府或政府部门间航天合作协定,建立了18个不同层级的双边合作机制,签署了10个航天合作大纲,参加了16个航天国际组织。航天国际合作模式方面,形成了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良好局面。

  中欧“双星计划”是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国际合作示范性项目;中法天文星、中法海洋星、中意地震电磁星等工程项目积极推进,成为工程合作领域的新亮点;中国依托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等重大工程与各国开展积极合作与交流。中国主导成立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充分利用空间与重大灾害宪章、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国际深空探测协调组等政府间国际组织展现中国航天能力水平、参与全球防灾减灾等国际事务协调,积极参与相关技术领域国际规则与标准的制定,提高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中国成为航天国际活动的主场,成功举办了国际宇航联大会、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大会等大型国际会议,为航天领域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提供了国际交流的渠道。

  在国际航天市场,中国的宇航产品与服务出口种类不断丰富,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能够完整地提供商业发射服务、卫星在轨交付、卫星地面测控站建设、卫星应用、项目融资、保险、人员培训及技术转让等整体解决方案。截至“十二五”期末,中国已为巴西、委内瑞拉等25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实施了42次商业发射,发射了48颗卫星,提供了10次搭载服务,交付了9颗整星,实现了航天基础设施的出口,扩大了卫星应用的国际市场。“十二五”以来,宇航产品与服务出口合同总额已超过35亿美元。中国航天企业实现了对欧美企业的并购,加快了中国航天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目前,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处于全球组网阶段,区域服务则已经开展。北斗国际化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在与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尼西亚、东盟、阿盟等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合作交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合作成果。

  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北斗系统目前已经能够服务亚太大部分地区,随着北斗全球系统的逐步部署,有望在2018年服务于所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从服务领域来看,北斗系统作为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可有力地促进地区安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能够惠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产业投资等合作方向。

  目前,泰国是拉差空间创新园区已设立“北斗中心”,建成3个北斗地基增强站、一个系统服务性能监测评估站,运行状态良好。在老挝,农林和卫生部门通过北斗终端采集数据,用于农田精细管理示范应用、血吸虫病监测示范应用。北斗系统也被广泛应用于缅甸农、林等领域的土地规划和数据采集,并为缅甸的船舶管理部门、航运企业、边防武警提供服务,后续将服务于中老缅泰四国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

  在中国和巴西航天局近30年的共同推动下,两国已成功发射运行了4颗地球资源卫星,为两国的国土资源调查、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农作物估产、城市规划、铁路建设、矿藏勘探、国土测绘、沙尘暴风沙源调查等多方面提供了大量信息,成为中巴两国合作最卓越的成果。森林砍伐实时监控项目、亚马孙雨林卫星监测项目等都是受益者,巴西还将卫星图片提供给多个南美邻国使用。

  中巴双方在航天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成为南南合作无可争议的典范。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整合与测试实验室负责人佩德罗尼奥·达索萨说:“中国的制造平台和人才储备弥补了巴西的空缺,这是巴西同中国牵手成功的原因。”由中国长征运载火箭第200次发射成功送上太空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彰显了双方航天合作的牢固基础。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22日 22 版)
(责编: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