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德国青年的中国梦(上)

——“我希望自己能更好地与中国人交谈!”

文/王晓玎,图/艾明(Lukas Albrecht)
2016年12月12日15:48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艾明(Lukas Albrecht)

艾明(Lukas Albrecht)是一个来自德国埃森市的18岁男孩,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国际交换生。艾明与汉语的情缘始于2013年9月,那时他还在埃森市伯乐高级文理中学读书。这家有着1164年历史的学校从1994年开始就设立了汉语课程。艾明在伯乐中学学习汉语3年,每星期4课时。今年6月高中毕业后,他获得了中国国家汉办提供的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到上海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汉语学习生活。

早在2014年3月,艾明就有机会在汉语课上为当时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教授朗读自己的文章《我的中国梦》。他说,他的中国梦是到中国学习汉语,为将来学习中医打好基础。当年7月,他和同学应彭教授的邀请到上海和北京参加了夏令营。

今年是中德青少年交流年,伯乐中学的师生再次来到中国访问,并在北京受到了彭丽媛教授的接见。会见中,艾明与彭教授进行了简短的对话。他对彭教授说了些什么?彭教授给这位德国年轻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艾明在中国的生活、学习情况怎样?前不久,他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采访,讲述了自己学习汉语的经历和感受。

人民网记者:你的中文名字“艾明”是怎么来的呢?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艾明:我的中文名是伯乐中学的汉语教师张云刚老师给取的。他把这个名字解释为“光明中诞生的人”。

人民网记者:你是怎么喜欢上汉语的?学习汉语到现在,有哪些感受?

艾明:我从2013年秋天,也就是十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一)的时候开始在学校上汉语课。张云刚老师在我选择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被他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极大的工作热情所折服,于是决定学习他教授的汉语课程。那时他刚刚来到伯乐中学任教,我也就成为了他的第一批学生。我认为他有着和其他老师截然不同的个人魅力和教学方法。

我从没见过哪个老师像他这样对班级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几乎占用了他全部的课余时间。他带领我们成立了合唱团,还和我们一起制定旅行计划,一起远足游览。这真的很不可思议,但我觉得这些付出都获得了回报,是值得的。

在德国只有很少的人学习汉语,而我却有机会了解一种全新的文化和语言,这真的太棒了。再者,汉语课程在高中毕业考试中比较容易获得高分,这对我来讲也是一个学习动力。

经过三年的学习,我通过了汉语三级考试(HSK-3)和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还有幸到北京参加夏令营,并在天坛见到了德国总理默克尔和中国总理李克强。此外,我还见证了彭丽媛教授到访伯乐中学。今年我又在北京受到了彭教授的接见。

汉语学习也会遇到困难。对我来说,完整地书写汉字、正确识别汉字一直是很困难的。我觉得很多汉字在写法上只有微小的区别,比如“市”和“币”。

人民网记者:你刚才提到了在北京与彭丽媛教授的会面。我知道你们进行了一段简短的对话。是用中文进行的吗?你们说了些什么?彭教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艾明:她非常亲切和蔼、平易近人。我和同学们发言的时候都感到很紧张,但她真的非常友好。听完我的发言,她说自己曾经尝试过中医的拔罐,感觉特别好。我本想用中文说“我也试过几次拔罐”,但因为太紧张了,最后只笑着说了“啊、很好”几个字。

带队老师拿出我们旅行的照片展示给彭教授的时候,她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还提了很多问题。原定45分钟的会见时间被延长到了90分钟。

人民网记者:你曾说想学习中医,现在还有这个愿望吗?

艾明:我当年对中国传统的中医真的很感兴趣。中医这样古老的技艺时至今日仍能完美地发挥作用,的确令人叹服。

不过,正如今年我对彭教授所说的,我的兴趣发生了一点变化。但是我很清楚,无论学习哪种学科或专业,我必须首先学好汉语。

人民网记者:你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吗?你觉得现在就读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怎么样?在中国学汉语和在德国有什么不一样?

艾明:课业压力还好,但每天早上八点就开始上课让我觉得有点郁闷。这里的课程安排得很满,我能够学到更多的汉语知识,不过遗憾的是不像听张老师的课那么有趣。这里的老师严格地按照书本授课,教学内容有些千篇一律。

我的同学都超级友好,我们关系非常好,也经常一起行动。有一个女老师特别亲切,她英语很好,给了我很多帮助。她甚至还帮我用支付宝在“双十一”买了很多东西。

我觉得自己在这里适应得还不错,但饮食确实是一个挑战。并不是说中餐不好吃,只是对我来说是一个饮食习惯的巨大转变。幸好上海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城市,也有很多西餐可以吃。

人民网记者:支付宝、在线购物,你在中国适应得真不错。但我还是想问一问,你遇到过哪些挑战或者困难呢?如何应对?

艾明:比如我现在想退掉两件新买的毛衣,但是客服不会说英语。我不得不向老师求助,她非常乐于帮忙。我想这就是生活中积极的一面:不管遇到怎样的挑战或困难,总能找到一个乐于助人的中国人。

 

艾明(最前排右)与同学们在旅行中合影

人民网记者:你如何评价自己参加过的中德交流活动?这些经历对你的未来会有什么影响?你对未来开展中德青少年交流活动有什么愿望和想法?

艾明:我觉得自己参加过的最有趣的活动就是2014年来上海访问我们的伙伴学校曹杨二中。那里的中国同学带着我们游览城市,晚上我们去他们家里做客。一开始,大家还有些拘谨,不过经过简单的接触,我们就放松了下来。

另外我觉得,体育运动能将陌生人联系到一起。在上海,我经常去体育场踢球,总能结交到队伍里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和几位实习教师也相处得很好。我还会去参加每周一次的“汉语角”。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国研究生会准备一些小游戏,并极其耐心地与想学汉语的外国学生交流。与母语者对话是学习一门外语最好的方式。

遗憾的是,我所在的校区里除了老师之外很少有汉语母语者,因为中国学生都在另一个校区生活。

人民网记者:你希望在中国学习一年之后,自己的汉语达到怎样的水平?你认为,学习汉语会对你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益处吗?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

艾明:一年后我打算参加汉语水平四级考试,希望能更好地与中国人交谈。遗憾的是,由于不会写汉字,我在入学的时候被分到了初级班。但我一直尝试着多和中国人交谈,尤其是学习日常会话。

我学习汉语,主要是出于我对中国、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兴趣。尽管我还不知道自己还要为学习中文付出多少艰辛,但是语言优势一定会在我未来求职的时候起到积极的作用。

回国之后,我打算学习电气工程专业,专业方向是电动车,并且希望将来能就职于汽车行业。

人民网记者:你会向你的亲戚、同学和朋友介绍中国吗?你会怎么描述中国呢?

艾明:我这段时间正在写博客(lukasreisenblog.wordpress.com),记录我在中国的日常经历,并尝试着用照片和趣闻轶事来展现一个真实的、贴近日常的中国形象。毕竟很多德国人对中国一无所知。

(责编:杨牧、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