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坚守文化传播20载 ——访秘鲁民间“大使”孟可心

2016年12月02日21:45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 11月30日电(记者陈效卫、王海林)远离中国3万里,时间长达20年,在异国他乡如此“扎根”,常人自然会问:“是什么吸引着你在秘鲁待这么久?”

记者也无法“脱俗”。见到《今日中国》杂志秘鲁代表处代表、被誉为秘鲁民间“大使”的孟可心时,这一问题即脱口而出。作为“标配”,孟可心给出三个“暖”字。

也许是因为名字自身带“心”字,孟可心认为秘鲁吸引他的第一要素是“暖心”。孟可心称,不到秘鲁,你也许很难想象相隔千山万水的中秘两国有多近。一个最浅显的例子是,在秘鲁,你不会被“刷脸”。拉美国家,主要是欧洲人与印第安人的后裔,但秘鲁却是罕见的例外。在这里,10%是华人后裔,在秘鲁3000万人中有300万华人。因此,走在利马的大街上,不会有人好奇地询问国籍,因为你与当地人长相难于分辨,说你就是当地人也毫不过分。有时,看到周围似曾相识的面孔,你会有种回到故乡的感觉。难怪李克强总理2015年5月访秘时,当地居民就直接以令人心暖的“老乡”相称。习主席2016年11月访秘时也指出,世界上称中国人为“老乡”这种亲昵称呼只有秘鲁才有。

与“老乡”的暖心相比,秘鲁还格外“暖胃”。孟可心称秘鲁拥有约6000家中餐馆,也就是每万人中有2家中餐馆。这个密度在拉美无出其右。秘鲁总统库琴斯基今年9月首次访华时也说的非常实在:“到秘鲁旅游,中国人首先不用担心吃饭会成问题!”

与“暖胃”相比,秘鲁的语言也格外“暖耳”,听着“耳顺”。 遍布秘鲁大街小巷的中餐馆,无论咸淡贵贱,一律叫“Chifa”。它就是“吃饭”(chifan)拼音的粤语版,且已成功地进入了西语词汇。“炒饭”“馄饨”“酱油”“姜”等,也悉数由汉语切换而成。与很多国家的移民最终变成了外黄里白的“香蕉人”不同,这里的华裔很多讲汉语,而且多所中小学保持了开设汉语班的传统,因此讲汉语人的数量多的难于统计。4所孔院的建立与扩大,又使的越来越多的秘鲁人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因此,如果在利马大街有人用中文“你好”打招呼,你已完全没有在茫茫人海中觅到“知音”的那分惊喜。

如此暖心、暖胃、暖耳,初来乍到的人是什么感觉呢?熟稔秘鲁历史的孟可心引经据典:秘鲁南部有座名城阿雷基帕,相传秘印加王梅伊塔·卡帕克在经过该地说“好,我们就在这里住下”,阿雷基帕市就因这句克丘亚语而得名。“20年前来到利马,我也情不自禁地说,我很高兴地来到这里,住下并工作。” 孟可心幽默地说。

对于文化学者孟可心而言,秘鲁实际上还有其他吸引力,如中秘两国友好由来已久,两个古老文明有着诸多惊人相似等等。

但与孟可心接触的人都认为,让他“扎根”利马的根本原因是:古道热肠的他,名字“可心”使他时刻愿意为中秘文化交流捧出一颗“热心”!

筚路蓝缕创业路

20年前孟可心从中国外派到秘鲁工作,帮助当地一份有着百年历史的爱国侨报《公言报》。他清晰地记得临行前领导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在海外工作你要做一个多面手”。

当年的《公言报》是用铅字排版,四版的报纸没有的铅字就用字符替代,版面大小不一的字体,看起来很难看,甚至要猜,但仍有许多忠实读者,为的是支持这份爱国侨报的存在。

改成电脑排版后,那时没有网络,国际、国内时政新闻是通过电话传真,当年的秘鲁国有电话公司设备落后,信号很不稳定,时有时无,要保证出报,信息的另一个来源就是从香港寄来的一卷卷几个月前的大公报。为此,孟可心要从中找出各版信息,每天录入工作量巨大,有时侨界活动、国内访团不仅要采访,还要排版、校对,还要数报纸,担当发行工作,当时的工作条件也非常艰苦。但所有这些困难,孟可心都默默地克服了。

在结束工作合同期回国后,孟可心又接到了秘鲁最大侨团通惠总局的邀请,帮助创办一份新的侨报《秘华商报》,2000年他再次踏上这片南美土地。这时的他已经对秘鲁有了一定的了解,办报也驾轻就熟,很快使这份报纸上了轨道。他一干就是11年,期间他与朋友开办了《秘鲁通》网站,自己创办了《新视野》月刊,后来又把这份月刊改成日报,孜孜不倦地传播着中秘文化。

“坚守的是一份承诺”

孟可心现在是《今日中国》杂志秘鲁代表处的代表,从2009年他答应了《今日中国》墨西哥分社吴永恒社长,承担起杂志在秘鲁的发行工作。

吴社长为了《今日中国》能够在秘鲁落地,五次来到利马,让 孟可心帮助寻找在秘鲁发行的各种渠道和方式。五次尝试未果后, 吴社长认为还是孟可心“最为适合”。孟可心却谦虚地说,“这是一本非常知名的国家级杂志,交给一个华侨来做,责任重大,怕承担不起”。看到60多岁的吴社长在墨西哥和秘鲁之间如此奔命,孟可心应允了。

经过孟可心的不懈努力,当年《今日中国》即进入了秘鲁主流销售渠道,在超市、报亭都能买到;同时向秘鲁政府部门、各国驻秘鲁大使馆赠阅;并在使馆、各商会等大型活动赠予嘉宾。最近孟可心又想出了“新招”:积极配合利马市政府开展的“公车阅读计划”,在3个大型的公交车中转站设立杂志专柜,供乘客借阅。市政府也给予积极配合,在每天百万人的汽车中转站“挤”出数平方米,让《今日中国》杂志随时可以进行中国文化的宣传活动。

为了配合习主席对秘鲁的访问并庆祝中秘建交45周年,《今日中国》在今年第11期出版了秘鲁版专刊。孟可心代表《今日中国》杂志对秘鲁新当选总统库琴斯基进行了专访。这是库琴斯基当选后第一次接受中国媒体专访,采访中总统释放出要首访中国、亲自向习近平主席送上邀请的明确信息,并为《今日中国》杂志题词:“相互尊重,友谊长存。”

在秘鲁发行进入了第七年头,《今日中国》在当地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牌子也越来越响。出人意料也令人感动的是,孟可心如此地全身心投入,不仅是没有一索尔的薪水,而且还要垫付杂志的印刷、派递、办公费用。“我要感谢家人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孟可心说。其实孟可心的真心话,就是对朋友和事业的一个承诺,所以才坚守。

“书展是我另一个平台”

孟可心参加了6年的秘鲁国际书展。2016年仅一个月的展期已经达到30万人。

“每年中国的展台前总是人头攒动,想要了解中国的秘鲁读者越来越多。书展也是宣传中国文化和倾听当地读者声音的平台”,孟可心说。

在条件允许下,周边地区的国际书展,孟可心都会只身积极参与。

孟可心坦言,每年的书展他都有很多收获,包括秘鲁读者的阅读类型、取向以及对中国图书的兴趣所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西语版这种政论书籍,在秘鲁书店和书展上销售近500册(秘鲁人口不足中国人口的1/40)。有关中国教育、就业、反腐等也是秘鲁读者关心话题。

每个展会虽只有几天,但孟可心要前后“搭理”二十几天,每次他都累的筋疲力尽,但却又始终乐在其中。

“让中国人了解秘鲁”

孟可心在向秘鲁积极介绍中国的同时,也不忘记其“民间大使”的另一职责:向中国介绍秘鲁。秘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孟可心对秘鲁的风土人情特别钟情,喜欢撰写文章“与众乐乐”,迄今已在《环球时报》上发表了60多篇。通过文字和图片,他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了这个遥远神秘、丰富多彩的国度。

业余时间,孟可心还走进中企,采访首钢、中国铝业等在秘鲁投资的大型企业。他还会把所见所闻、中企的困难和对策思考写出来,为新驻企业提供借鉴。

“愿做中秘文化传递者”

对孟可心而言,今年是终生难忘的一年。由于习近平主席对秘鲁访问,各种纪念与庆祝活动也都在这一特殊时间“扎堆”:与秘鲁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秘鲁版,南美洲建立的首个“中国图书中心”,《今日中国》杂志庆祝中秘建交45周年特刊首发······一系列活动的前期筹备、策划、实施,每个活动都要亲力亲为,忙活了好几个月,老问题刚刚克服,新问题又冒了出来:馆长卸任,中层干部换人,场馆转移,展架要自己制作,秘鲁人周末不工作等等。

图书馆提供的书架太旧,而且样式不统一。负责场馆装修设计的李萌老师对孟可心最为信任,于是就把制做20多个书架和粉刷墙面的任务就交给了他。孟可心一天要跑几个地方落实,从早到晚天天忙得头晕脑胀,但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住。值得欣慰的是,他和他的同事所付出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

“有了树苗,还要精心培育,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基地,让这棵中国文化之树从这里成长,在秘鲁和周边国家繁衍,让它枝繁叶茂,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了解南美。”孟可心还有一些想法,邀请一些秘鲁中国文化名人举办讲座,与喜欢中国文化的秘鲁人交流,以此为契机把该图书中心做成《今日中国》杂志之外的秘鲁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另一个亮丽品牌。

20年来,孟可心扎根利马,为传播中秘文化孜孜以求、任劳任怨,获得了两国无数的好评。在这些点赞中,也许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说的最为到位。针对孟可心在秘鲁工作的方方面面,周明伟这样形象地比喻:“国内的千头万绪就是用你这一根针来完成”。

(责编:燕勐、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