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科技公司如何永葆活力?(经济透视)

史蒂夫·布兰克
2016年11月22日04: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创新型首席执行官(CEO)常常被身为执行者的副手所取代。如果他们继承了高效的商业模式,通常会让公司的盈利保持数年时间。然而,随着市场、商业模式、技术的改变,这些执行型CEO往往无法有效应对这些改变。结果便是,公司被其创新型人才所抛弃,日渐式微。

  微软以软件界领军人物的角色迈进21世纪。比尔·盖茨在执掌微软25年后将大权交给了史蒂夫·鲍尔默。鲍尔默在任期间,微软的财报可圈可点:销售额增长了3倍,利润也翻了一番多。然而,微软却错过了21世纪最重要的技术发展趋势:搜索、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云技术等。20世纪,95%的电脑操作系统属于微软;而进入21世纪,全球生产了20亿台智能手机,微软的份额仅占1%。这些损失并非无关紧要,搜索、移动、云,这些关键词正是目前消费者所趋向的。

  这并不是因为微软没有这些方面的优秀工程师,而是公司将重点放在了执行当前的优势上——Windows和Office系统。一些没有直接与其联系的项目得不到重视,也得不到资源。

  可见,有远见的CEO不只是一个成功商业模式的运营者,而且是一个创新者。好的CEO懂得如何在市场变化之前进行改变;更好的CEO为市场带来变化——他们懂得如何发掘新市场,先于众人看到机会,他们是真正的实业家。

  一个实例就是史蒂夫·乔布斯,他将苹果从一个电脑公司打造成了一家最能盈利的企业。从2001年到2008年,乔布斯3次改造公司,推出了iPod和iTunes、苹果手机、苹果商店,每一次转型都让收入和利润跨上新台阶。这不仅是产品的更新换代,更是彻底的商业模式的转变。

  然而,今天的苹果正在重演着微软的剧情。苹果改进了用户界面,让苹果手机成为主导,但是谷歌和亚马逊则认为下一轮产品的浪潮将围绕人工智能服务——由智能机器来操作软硬件,通过识别用户语音进行交流,其中大多数将会成为一种家居设备,而不是仅仅存在于手机里。把手机当作与人工智能交流的平台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胜算了。

  历史经验证明,若想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长远生存下去,光有执行力是不够的。随着公司的壮大,它往往会沦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短期投资回报的工具,无意承担风险。大公司及其董事会活在失去既得利益(客户、市场份额、营业额、利润)的恐惧中。在稳定的市场中,这样或许可以生存,但在如今的环境下,很少有公司还能坚持下去。

  一个公司在成立伊始,会将挑战和创新作为目标,因为它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摆在面前的是无限的可能性。相反,一个大公司会抵触风险,更倾向于执行一个可重复的、循序渐进的商业模式,尽量保持短期的所得利益,公司存在的价值变成了保持股价。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天,你把手中的产品和市场握得越紧,往往越容易失去。

  (作者为斯坦福大学咨询副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22日 22 版)
(责编: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