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友谊越真,门越敞开

颜  欢
2016年11月13日04:0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钢琴演奏家郎朗2016年在阿根廷科隆大剧院独奏会上演出。
  中演公司供图

  琵琶演奏家赵聪2016年在墨西哥的独奏会上演出。
  中演公司供图

  “友谊越真,门越敞开。”拉丁美洲谚语如是说。2016年,首个“中拉文化交流年”在中拉两地近30个国家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与拉美越走越近,浩瀚的太平洋不仅无法阻隔两地人民紧密往来,相反,这片一望无际的水域成为连接两个地区间友谊纽带,见证了中拉双边关系的跨越式发展。

  跨越空间

  文化交流明珠熠熠生辉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巴西出席首次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时倡议,中国同拉美各国应“加强教育、文化、体育、新闻、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开展文明对话,使双方人民在文化上彼此欣赏、心灵上相亲相近”。

  与北京相距近1.3万公里的阿卡普尔科被誉为“太平洋上的珍珠”。在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国际会议中心对面,一座中国古代美女的汉白玉雕像尤为醒目。1995年,青岛将这座名为“飞天琴女”的雕塑赠送给姐妹城市阿卡普尔科,纪念两城相交十周年,也为从这里开始的中拉交往史留下一道东方印记。

  16世纪中期,西班牙商人乘坐满载中国丝绸、瓷器和象牙等商品的大帆船,每年6月从菲律宾马尼拉起航乘西南季风北上,行经万余海里,历经约半年抵达墨西哥海港阿卡普尔科。当地人称这些满载中国精美器物的船为“中国船”。

  这段姻缘促成了中墨两大文明古国史上第一次相遇和对视,遗留下来的古迹、文物连同民间代代相传的故事一道,让“中国”成为了当地人最向往、最熟悉的名字。西红柿、土豆、花生等常见食材从美洲走进中国寻常百姓家,与此同时,来自东方的商品辗转运往秘鲁、巴拿马和智利等国,在美洲掀起推崇中国丝绸的热潮,当地人纷纷办起以中国生丝为原料的纺织厂,让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繁忙兴旺长达250年之久。

  两三百年后,由于国际贸易的扩大,“新大陆”的劳动力严重短缺,以秘鲁政府为首的一些拉美国家遣使向清朝求援。1849年,第一批契约华工抵达秘鲁,由此揭开持续150余年的大规模移民史。秘鲁历史学家费尔南多·格兰达在其著作《沙国之梦》中曾写道,这些华工除秘鲁外,还少量分散在古巴、巴拿马和智利等地,不仅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也为美洲大陆的多元化与大融合做出贡献。

  走在秘鲁街头,随处可见的“chifa”招牌让人难以忘怀,中国人读起来也颇为耳熟,这是粤语“吃饭”的音译,被秘鲁人借进西班牙语专指中餐馆。在契约华工时期,一些“退役”后获得经济自由的工人在当地开起小餐厅,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和渗透,中餐煎、炒、炸等手法已经融入了秘鲁菜的烹饪流程,“炒饭”“馄饨”等词以粤语读音的形式进入秘鲁西班牙语词典。“chifa”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开张,不少中餐馆一改在其他国家街头小摊、简单作坊的刻板印象,在秘鲁成为具有东方优雅气质的高级聚会场所。

  中国茶叶也在19世纪初期抵达拉丁美洲。1810年前后,迁居巴西的葡萄牙王室聘请了几百位中国茶农,跨越浩瀚的大西洋南下来到巴西传授茶艺。巴西因此成为继中国和日本外第三个懂得种茶的国度。今天,几个世纪前中国茶农种下的茶树在里约植物园里依然常青,蒂茹卡国家公园内的“中国亭”成为俯瞰全城的最佳观景台,中国茶成为巴西人的日常饮品,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漂洋过海,在拉丁美洲落地生根,融合发展。

  跨越语言

  文学艺术奏响心灵共鸣

  相似的历史背景为中拉文学的亲密握手创造了契机:西有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再现拉美被殖民血泪史的著作《百年孤独》,东有中国作家莫言讲述高密东北乡人在抗日战争中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故事《红高粱》,后者闪烁着拉丁美洲文学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光芒。

  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这样讲解魔幻现实主义:“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的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特殊表现,其所要表现的并不是虚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从15世纪末开始,拉丁美洲就生活在帝国主义的铁爪下,19世纪初,波澜壮阔的拉美独立运动为各国人民赢来了自主独立,同时也为“拉美文学大爆炸”带来了灵感和题材,魔幻现实主义在这片土地上产生、发展、成熟,达到巅峰。

  上世纪80年代,《百年孤独》传到中国,带给中国文坛以巨大震撼。彼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文学界正如饥似渴地寻找一条创新之路,这本书让莫言和他的同行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先生,我在梦中曾经与你一起喝过咖啡,但哥伦比亚的咖啡里面,有点中国绿茶的味道,”2015年莫言访问哥伦比亚时,在已逝的马尔克斯故土上说出这句酝酿多年、带有“魔幻”味道的开场白。

  自2016年初“中拉文化交流年”在北京拉开序幕,一系列围绕着“请进来”“走出去”两大主线的文化活动在中国和拉美陆续上演:来自20个拉美国家的艺术团体访问中国,加勒比美食节、电影节、音乐节在中国掀起一阵“加勒比海风”;中华文明史上两大瑰宝也走向南美:朝阳区文化馆的“兵马俑彩灯”率先漂洋过海,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进行户外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的200余件珍品远渡重洋来到智利……揭开太平洋两岸不同文化的神秘面纱,中国和拉美诸国用碰撞的激情讲述文化融合之美。

  今年是中国和秘鲁建交45周年,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历史博物馆牵手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奉上一道中国历史盛宴。来自中国多家博物馆的112件组华夏瑰宝来到秘鲁,讲述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时期的漫长历史,生动展现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和薪火相传。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历史博物馆馆长伊万感慨道:“这场展览能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实属难得。”

  “长路识朋友”,智利的俗语对应中国的成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中拉文化交流年”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中拉民间交流的不断深入,双方关系将日益亲密,中拉携手,必将共同描绘出太平洋两岸美好的崭新图景。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13日 07 版)
(责编:王政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