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经济日报:国外企业对华投资信心未减

郭 言
2016年11月07日10:09 |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经济日报:国外企业对华投资信心未减

  在中国市场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外资的进入和退出,其实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没有必要加以过度解读。从中长期的情况看,中国的国内市场产业配套完善,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升,综合经营成本相对较低,也就是说,中国吸收外资具有长期性和综合性的优势。相信更多的国外企业将不断提升对中国投资的信心

  近日,有两条关于制造业的消息引人关注。一则来自瑞士瑞银集团,该集团的最新研究报告认为,无论从总体水平还是单个商品类别看,均未发现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的明显证据。另一则来自波音公司,波音近日宣布,在中国建立波音737飞机完工中心的选址即将公布。

  有关“制造业回流”的种种议论近两年在国内颇有市场。同时,在世界经济放缓、复苏乏力的整体格局之下,对中国吸收外国投资下降的讨论和忧虑从未平息。这种背景下,上述两条消息联系起来却让人看到,所谓“制造业回流”的现象并无确切证据,但国外企业对华投资信心未减却是不争的事实。

  对“制造业回流”的认识,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来考察。

  首先,这一说法在四五年前提出时,虽然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再工业化”政策的影响,但从根本上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在面对转型升级重大抉择时的复杂心态。如今,中国早已从国家战略高度积极采取措施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同时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种努力正在逐步见效。国外企业也在用实际行动表示对中国转型升级的认同。今年1至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292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2.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9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

  其次,制造业所谓的“回流”并无确切证据。一般情况下,如果某些商品制造回流发达经济体,则发达经济体对这些商品的进口应该会出现明显下滑,但公开的数据并不支持这种判断。不仅如此,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相比,尽管危机后的进口贸易依然疲弱,但是不论哪个商品类别,都未出现发达经济体由域内生产来替代进口的现象。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加大制造业发展力度,确实会对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产生一定影响,但是中国和美欧的产业存在结构上的互补性,制造业产品也存在差异性,因此这种影响是有限的。

  此外,在中国市场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外资的进入和退出,其实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没有必要加以过度解读。一些比较依赖低成本和优惠政策的外资企业确实遇到经营困难,部分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主要原因是相对优势逐渐缩小所致,背后的因素在于全球市场需求放缓。这是市场竞争的正常结果,不必大惊小怪。

  但是,也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关注: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外资企业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吸收外资仍然保持稳定增长?

  从中长期的情况看,中国的国内市场产业配套完善,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升,综合经营成本相对较低,也就是说,中国吸收外资具有长期性和综合性的优势。

  从政策层面看,中国对投资环境建设力度从未松懈。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各部门共取消和下放了618项行政审批事项,占原有审批事项的36%,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从今年10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提高了外资准入开放度和便利度。

  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看,中国推动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客观上拓展了外资投资的新空间。比如今年1至9月,在我国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67.4%、12.2%、9.7%和4.6%。投资额较大的企业中就涵盖了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电池、飞机零部件、医疗仪器、工业自动控制、集成电路和芯片等新兴制造业。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正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变革,也将随之产生增长、技术和消费升级等一系列重大机遇,随着中国政府对营商环境的不断升级,相信更多的国外企业将不断提升对中国投资的信心,也将在中国市场取得更好的业绩。(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 言)

(责编: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