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傅莹:维护国际秩序 大国间应培育信任增加包容

2016年10月26日10:29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10月25日,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傅莹应邀出席俄罗斯第十三届“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并参与了“世界秩序:何去何从”单元的讨论。

傅莹说,国际秩序是当前国际上倍受关注但分歧较大的议题,不仅各方对秩序改革缺乏共识,更难的是大国之间缺乏互信。比如,冷战结束25年了,很难说俄美比过去更加信任对方。中美关系也常受到信任问题困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与美国建立起广泛的经济合作,但最近南海摩擦让彼此矛盾凸显,许多中国人意识到,尽管中美经济相互依存,但在安全上两国还远不是伙伴。美方要维系的“世界秩序”,政治上秉持美式价值观,排斥其他意识形态;安全上基于军事同盟体系,不顾及同盟外国家的安全需求。经济上界限不那么非黑即白,一方面推崇美元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推动全球化,主张世界经济体系开放,不反对联合国及相关机构和G20等体系在全球治理方面发挥作用。

傅莹说,中国并没有拟定一套战略来挑战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但这个秩序至少在政治和军事上不容纳中国,怎能获得中国的认同和支持?中国人认同的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习近平主席讲,中国“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希望“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参与了“国际秩序”的创建和运作,是支持者和受益者,也是改革者。这个秩序与美国主张的“世界秩序”有重叠,但并不完全相容。

傅莹说,今天的世界摆脱了大国集团政治,主题转向发展与合作,全球化大潮带动人、资金、技术、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流动。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勤奋努力,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中国能够在现行国际秩序下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同时,我们认为秩序的改革也是必要的。世界面临的挑战多元又复杂,大国干预激起更多矛盾并外溢;全球化暴露出缺乏治理的弊端,发展和财富分配不均衡,资本流动缺乏管理,区域一体化退潮。国际秩序需要改进,应完善全球治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但变革应是渐进的。

傅莹说,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新型全球伙伴关系”的理念。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培育新的增长空间,通过更加广泛的合作促进繁荣和安全,这个倡议正在积蓄活力。如果要构建一个共同秩序,这个秩序应更具包容性,最大限度容纳时代的各种需要,提供一个大家都能舒适于其中的“屋顶”。这首先需要大国建立互信,培养合作习惯,共同应对挑战。

傅莹主张,这个秩序至少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相互尊重,特别是在政治层面。这是国家间互信的基础,任何国家都不应把自己的价值强加于他人,各国根据国情探索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得到尊重。二是共同安全。各国维护自身安全不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21世纪的世界不应再度陷入地缘战略竞争或者新的集团政治。三是合作共赢。G20杭州峰会突出了包容性发展的议题,强调要“确保经济增长的成果普惠共享”。

傅莹说,世界期待中国承担更多责任,也希望更好地了解中国意图。中国需要更多地向世界说明自己,赢取信任,也需要不断向他国学习,以开放的心态去认识、接受和创建新的理念。

在互动讨论环节,傅莹说,“大国地缘政治争夺”植根于西方人的历史与思维,世界变了,不能用西方过时的模式来套中国,否则会发生战略误判。国际社会需要更新思维,21世纪的世界不应重演20世纪战争和冲突的悲剧。

在回答听众“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与美国的军事同盟有何区别”的问题时,傅莹说,军事同盟基于主从而不是平等关系。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则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基础之上。

有听众问,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迄今唯一未诉诸武力解决问题的国家,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未来是否有武力解决冲突的可能性?傅莹说,中国国内也有这方面的讨论,但中国历史上饱受侵略战争之苦,公众可以从电视中看到战争和冲突给妇女儿童带来的灾难,总体上支持和平解决问题,更反对用战争方式干涉他国内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从不足230美元提高到8000美元,人民生活有很大改善,这得益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没有理由放弃。(肖茜)

(责编:徐祥丽、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